#不可辜负的美食#
红光小区,拌菜卤菜摊儿和无名面馆。东郊,在成都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名字。当年是国营大厂云集的区域。素来有“一人在东郊上班,全家光荣”的说法。可见昔日的荣光多么辉煌。现在就算你在垄断企业,或者纵横四海的四大行,最多也只是你个人牛叉,和家人也无关了。就连骄傲的贾樟柯导演,也拍了一部《24城记》,来记录那一段历史的印记。当时特意和妈老汉儿一起到电影院,共同欣赏属于东郊也属于成都人的记忆。有一段印象深刻,东郊各大厂工人,好多都是沿海搬过来的。他们在成都工作生活了一辈子,还是顽强地保留了家乡的习惯。比如上海人还是说上海话,和上海人交往,吃上海口味。厂区和宿舍区的围墙把他们和本地隔绝,在那一方小天地里,他们仍然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些大厂大到什么程度?你可以一辈子不出门,不要说读书上班,就是生老病死,国家都给你包圆了!他们有着特有的自豪,本地人都是“地方上的”,他们才是“国家的”。这种自豪也不是没有来由,我那优秀的二舅舅,西安交大的高材生,在骡马市路口,随便拦着一个老外就可以用英语聊半个钟头,要知道英语只是他的副业,专业更加了得。饶是如此,曾经想调入东郊大厂,仍然未能天遂人愿。现在大厂都没了,原址建了个东郊记忆。这个名字取得好,东郊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此情可待成追忆。但宿舍区还在,成都的发展是神速的,当年令人高山仰止的宿舍楼,已经被拔地而起的电梯公寓俯瞰。建设路的地标之一高地,据说也是以前红光的旧址。老成都提到红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光是名字就知道又红又专。高耸入云的高地对面,老红光小区有些瑟缩的感觉。“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你的楼再高,东郊人内心深处的傲娇仍在。你可以去吃西餐牛排,东郊人还是深爱陪伴了他们几十年的老味道。小区进门就是两家。一个上次写过,网上叫“无名面馆”。老红光会轻蔑地一笑:“啥子无名?别个叫彭阿姨,我们从小到大吃了二十年!”
她家还有独门暗器:
歪素椒,
老客人都懂的。
歪,不是死歪万恶的歪,
而是二歪二歪的“崴”。
不光是名字有争议,味道也是。喜欢的觉得她家的素椒杂酱面莫得对手,不喜欢的觉得专门跑过来整碗面简直吃饱了。喜不喜欢不重要,反正每天人都坐闷。时不时就有人冲进来喊一声彭阿姨,说一句自己读书就吃起,现在娃儿都大了还要回来吃。已经有些破旧的单元楼,人流涌动,对面的三角梅开得无比灿烂。有个外国记者写过,二战末期,柏林每天被盟军狂轰滥炸,都觉得德国完了。但他在一家地下防空洞里面,看到一个普通的德国家庭,每天桌上仍有艳丽的鲜花,就知道这个民族一定会再次崛起。希望,东郊,也是。这次的故事还没完,我第二次来带了很多朋友。也是冲进去就喊彭阿姨,冒充老鬼。好不容易排到座位,在等面的间隙,跑到旁边卤菜摊儿买了点儿外卖。老板娘也是无比骄傲,说她们开了三十年,我一激动就点了不少。带回面馆子都在怪我买多了,说点了那么多面咋个办,结果不管卤菜拌菜,全部吃光。这就是东郊,辉煌的时候让你仰望。现在哪怕低到尘埃里,也能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往期回顾
你们都站达康书记,就由我来守护祁厅长的盛世美颜
元一份的回锅肉就在这家馆子里
这个军人之家在成都一年卖六千万的豌杂面却只做一家老火锅
劳资最怕遇到的就是你这种假老练
清迈:想把余生托付给你,请多关照
美食是一种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