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设计达人推荐—?
————他是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YANGDESIGN及羊舍创始人
同济大学客座教授
获奖作品囊括德国红点、iF、日本GoodDesign、
美国IDEA、比利时Pentawards金奖、
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及福布斯最具影响力设计师在内的上百项大奖
作为收藏家
亦是中国首座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办人
他是设计师
杨明洁
01.光之森林自然与超自然的跨时空对话▲点击观看视频杨明洁-光之森林穿过一片轻盈纤细的矩形森林,微微白光跟随步伐亮起,仿佛在光的森林里漫游,又似在太空之中漫步。穿越森林,过道的尽头便是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厅。在这一次构建起一个东方与西方、现在与过去、自然与超自然的跨时空对话的展览里,设计师杨明洁为观众奉上了互动装置作品“光之森林”。
诺大空间里,由“Y支架”拼接组装而成的白色森林象征着自然,在细节中彰显出肌理感,制造出朦胧的,暧昧的,会呼吸的空间,颇具未来感与生长感。同时,它又隐隐蕴含着某种脆弱因子,让观者不由地反思人与自然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是亲近或疏离?是友善或对立?抑或是共生与独立?
这一作品源自于杨明洁代表作之一“虚山水”系列,精细小巧的“Y支架”就像他手里握有一小碟有机生长的细胞,不断分裂,组合,无限生长。若是追溯起设计的源头,和杨明洁的童年美学启蒙不无关联。
▲在北京瑜舍的"羊舍虚山水"
▲深圳设计互联博物馆年度大展造物新时代之“羊舍虚山水”
说话间,他随性念起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里的“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雨景,绵密写意。在杭州出生、长大的他打小就喜欢在西湖旁观雨,常常一个人在梅雨季看雨看得停不下来。他有自己独到的观察,“雨下下来之后,层层雨幕会形成一幕一幕不断远退的朦胧感,”眼前的现实世界从清晰到模糊,虚实之间,全因雨这样的介质。“如果没有雨,那么,山是山,水是水,树是树,但有了雨,它把所有东西的界限都变得模糊了,就有了中间地带。”而在听觉上,入耳的绵绵雨声隔绝了喧嚣,为空气铺垫出一丝万籁寂静般的空灵。紧接着,会闻到泥土里的青草香气。当感官被唤醒,留下的便是汹涌的舒畅,他只觉得“很迷人,非常让我放松,非常安静,也非常享受。”
这段潜伏在深处的记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然被杨明洁偏爱。他将童年留驻在心中的美学启蒙用成人的方式去铭记。“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为什么自己对Y字架、对虚山水这样的结构这么着迷,它跟我的童年美学启蒙是有关联的。”所以,在今天,我们能看到他所营造的半透明的,虚空的,暧昧的甚至带着一点轻盈朦胧的设计空间,在产品设计上,偏好选择磨砂半透、渐变或是透明的材料,这样的审美近似根深蒂固,也深刻影响到了杨明洁之后的设计,推动着他去“虚”与“实”的暧昧地带中寻找更多设计的可能性。
▲爱马仕春夏季发布会
0.做设计让我快乐而自由在杨明洁出版的书籍《做设计》引言里,他提出问题:“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始终在思考:我们为何而设计?”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他的个人纪录片《断层下的极简》里,他仍然在思考,“将近十多年,一直是在一个非常浮躁、非常快速的环境下过来的。每过一段时间,都会问一下自己,极简是一种精神,我应该放弃什么,我应该坚持什么?”追问他当下的答案是什么,杨明洁深思之后,慎重回答,“每个年龄或是身处不同的阶段,我的答案都会有所改变。但是有一点从未改变过,那就是快乐。我做设计的原因是给自己快乐。”于是,他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首先都会问自己,你做这件事快不快乐?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快乐?“的确,我是这么问自己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觉得这件事不会太过长久,因为只有你快乐,才会发自内心去把这件事情做好,才有可能不计任何的功利,也不会迫于任何压力的前提下,把事情努力地做好。”
▲肯德基可循环餐篮-年
这种快乐的工作哲学被杨明洁视为“信仰式的价值观”,而非投机式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他深深沉湎于不止息的快乐中,对于他来说,心灵上的抚慰胜于一切。他说起日本的“职人精神”,“那是一种当你自己所认定的事情,一旦接手,就算完全弃利益不顾,也会不惧怕一切困难,使出浑身解数地把它完成。”近乎本能的快乐无关社会地位、职业高低、外界评价,而是不计名利的自我满足。
▲年度德国红点奖-瑞典绝对伏特加双瓶装
如果说做设计带给杨明洁的快乐是近乎信仰式价值观,那么,当年他远赴德国留学时,德国教授迪特尔·齐默(DieterZimmer)教给他的“极简是一种精神”更像是剥离掉技法之后的忠告。这一句原本语出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话,迪特尔·齐默教授在杨明洁回国之前善意告诫他,“极简是一种精神,它并不容易实现!”从此,那句话便落在了他的心上,在一次又一次的若干场合里无数次的提醒着自己。“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头脑变得尽可能的简单,才能够看清楚眼前什么是没有意义的诱惑。必须放弃,从而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并将其做到极致。”
▲日本G-Mark奖之y-town双色眼镜
他在书中写道,“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极简。从教授告诫我的那一天起,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地理解清楚,并坚持去做到。”那时候,迪特尔·齐默教授给他的建议是一年只做1-件作品,将每一件作品做到极致。当回国之后,面对国内鼎沸的机会和诱惑,杨明洁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但那一句告诫,从未在他的耳旁消失过。直到最近两三年,他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纯粹,“我从德国回来之后,一直努力去做,但是我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到了现在,我可能越来越有能力去做到,可以减得越来越纯粹,选择做那些值得做到极致的核心项目,这是一个过程。”
▲杨明洁设计博物馆历史馆部分收藏
年蒙特卡洛拉力赛冠军号赛车版车型MINICooperS
▲杨明洁设计博物馆历史馆部分收藏
年宝马R51_3摩托车
做起减法之后,杨明洁自然会愈发爱惜羽毛,对接下来接手的项目,他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第一,它需要是有社会意义的,能够真正帮助到人们,像与壹基金等公益机构合作的公益项目,我们会持续不断地去做;第二,是我觉得足够有品质的项目,但取决于我们的合作方、合作品牌;第三。是我个人感兴趣的项目,但它很难形容。比如说我对某种材料在某个时间特别感兴趣,特别希望用这种材料去表达或完成一些作品,那么,我会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做。”
03.把自己拉到满弓和心中猛虎作战作为横扫全球设计大奖的“大满贯”得主,杨明洁一度拿奖拿到手软。对很多人而言,他已站在了高山顶峰。比起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他更在意的是眼界。一个人视野的宽度和广度将决定他能够走多远,走多久。“当你看到更好的东西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东西是不好的。”在某些时刻,杨明洁会回想在德国留学时每个周末都会奔赴不同城市参观博物馆看展览的闲暇和快乐,让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设计、藏品、电影、音乐等与文化领域有关的一切,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杨明洁对于美的标准,和审美眼光,让他能在第一时间立断高下。
▲法国轩尼诗中式餐具-年
“你问我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其实,高度并不是由我身边的去定义的,而是由我看得到,或者说我无法看到,但是我能够想象到的高度去定义的。”很明显地,能看到他身上的紧迫感,“当我和真正意义上全球最顶尖的设计师合作过,就会想,此生我有没有可能达到像他一样的高度,或是超越他。我会有非常大的焦虑,这种焦虑完全是我自己给到我自己的。”
他的焦虑显而易见,一个把自己拉到满弓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提升着自己的阈值,就为了能够达到心目中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从来不是在和旁人作战,而是和心中的那一只猛虎,那一个自我定义的标准作战。
▲德国GAGGENAU的黑森林-年
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间里,他一度极其渴望获奖,只因渴望得到认可。当奖项越拿越多之后,他开始调转头来重新反思,“很多时候你必须看清楚这些事情背后的本质,我会有这个习惯,会反过头来想一想奖项到底代表着什么。”德国红点、日本GoodDesign、美国IDA等奖项无疑为工业设计领域树立了产品标准,越是新兴的设计师越渴望被奖项肯定,这也是无数设计师纷涌而至的缘故。眼下的他明白,自己最渴望得到的不是它们,而是“我自己必须想清楚,有一些标准其实应该是我自己来定义,而不是你被这些奖项来定义。在今天,和10年前、0年前(的我)来相比,获得一个奖项的意义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进入四十岁的杨明洁,越来越觉得对于生活没有困惑了,剩下的只有触目可及的紧迫,“你有没有倾尽全力把自己该做的东西,该做的作品做到了极致?”
▲太平地毯高级定制Transcendent_Vortex系列
▲太平地毯高级定制Aura系列
▲太平地毯高级定制Eon系列
03.疫情之下的反思未来之家疫情的突如其来为世界带来了巨大动荡和不确定性,也为所有人的生活暂时按下了暂停键。宅在家里的杨明洁也难得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看古籍,慢慢做自己博物馆藏品的文献研究,和花更多的时间去照料家里的庭院,陆陆续续种上青苔,观察植物的绿叶从凋零到发芽生长的过程。缓慢的节奏,他享受其中,觉得“可以把更多时间浪费在一些美好的事物上面”。随着呆在家里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人和居住空间的关系也被放入公众视野内,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而杨明洁在年受邀原研哉策展的“CHINAHOUSE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项目,为其设计的未来之家,放在疫情后的今天来看,显得超现实意义。
▲HOUSEVISION-绿舍
这间命名为“绿舍”的未来之家,深入探讨能源、植物、人之间的关系,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依托互联网自给自足地种一片菜园,探索可持续法发展的设计的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在信息极度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人和人的情感该如何交流。无论近在咫尺或是远隔一方,通过手机应用,都能够共同栽培植物,看着植物慢慢长大,无形中建立出另一种更具现代化的交流,情感上的互动。两年前,杨明洁的设计只是基于对未来的想象,如今却成为了当下生活真实写照之下的解决方案,他亦有自己的思考,“技术的发展,其结果应该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友善,而非越来越对立。”
▲HOUSEVISION-绿舍
在技术革新的时代,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下,人和世界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在近十年来,是杨明洁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