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中,字山虎,年生,山东临朐人,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教授是一位德医俱馨、既精通理论又擅以针药并用治疗疑难杂症及急症的大家,是深谙中医经典又将其真正应用于临床的“明医”。笔者读硕期间有幸师从高教授,并侍诊学习三载,后又研究与应用其学术思想近十年,深深折服于高师理论之通达,诊疗之精妙,效果之神奇。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将高师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阐述一二,以求方家指正。
1.针法《灵枢》,药师诸家
1.1由《灵枢》之理,悟针灸之道
高师是当代《灵枢》针道最重要的研究者、传承者与实践者之一。作为中医经典之著、针灸理论构建之基的《灵枢》,一本小书区区8万多字,高师已日日研读、手不释卷30余年。对它的每一篇文、每一句话,高师都能随口背诵,信手拈来,不仅如此,他还能将其一一于针灸治病相对应。笔者临床跟诊学习时,高师面对各种疑难杂症,均能当场背出《灵枢》原文的相关病机分析与针灸治疗思路;更为惊叹的是,他会随即指出这些原文在《灵枢》的哪一卷、哪一篇、甚至哪一页(人卫梅花本《灵枢经》)的第几段话。能如此熟识《灵枢》者,国内未见第二人。高师常说:“没有任何一种病能跑得出《灵枢》”,“熟读《灵枢》可以洗脑,并自然而然学会中医经典思维方法”,“读《灵枢》要悟,要于无字中求字,且要勤于临床”,“读《灵枢》的四个层次:通文理,通医理,通应用,通思维”……
高师的针灸之道,法于《灵枢》。其《灵枢》心悟及临床体会,大部分已写在高师专著《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一书里,读者可参阅。笔者今仅将高师读《灵枢》、用《灵枢》的主要的、特色的学术思想与贡献,作一简要的不完全归纳:
①归真性提出《灵枢》“四关”之本义:为腕、踝、膈、脐这四个人体关键部位,十二原均出于此,“四关”通过外治法的刺激,皆可疗五脏之疾。此观点独到,发前人之未发。
②率先提出“肺朝百脉”的根本内涵:人体大小周天营气的运行,均起始于肺又复归于肺,肺不是横向辐射式朝百脉,而是纵向循环式朝百脉(通过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而“肺主治节”也是指肺负责治理营气运行的节律。
③独到性探索“营气的时间运行规律”,并依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律法,开创时间性病证取“输穴”治疗的“一穴即愈”模式。
④根据《灵枢》“缪刺”之论及其他相关文本,创立“对应关节取穴法”的诊疗体系,因该理法屡用屡效,每每针入痛止,这已为(或必将为)运动医学作出重要贡献。
⑤对“契绍”、“上守神”、“按已刺”、“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项痛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等概念或命题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提出许多创见性认识。
⑥通过《灵枢》研读,挖掘了诸如肩周炎、面瘫、痛经、牙痛、郁证、胃脘痛、呃逆、乳腺增生等病证较为全面的极为速效又标本兼治的针灸治疗思路。
1.2重经典药论,集诸家之长
高师用药颇为灵活,是将中医经典与诸家经验有机结合的临床“实战家”。高师一直勤于读书,其研究生期间即已“将图书馆资料翻了个遍”,这为他开方、用药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不仅熟读《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高师经常在课堂教学或临床开方时,在学生面前背诵此三书相关原文)等中医经典,博览《肘后备急方》《千金方》《诸病源候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古代医著,还常研究现当代真正的临床“实战派”医家如岳美中、朱良春、龚士澄、李可等前辈的用药经验,以及收集各种民间偏方、验方等,其主要目的就是想用最精简的药方能最快解决患者的病痛。在古代医家中,高师最佩服的有:张仲景、孙思邈、窦材、李东垣、叶天士、徐灵胎、吴师机、张锡纯等。
高师开方、用药也形成了其基本的学术特色:
①提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药理学,是用药的源头,《本经》几乎所有论述都经得起临床的反复检验。如《本经》载紫石英可治“久年无子”,临床高师辨证加此药治疗宫寒型不孕症多可获效,笔者依高师此经验,近几年已成功使近百位不孕不育患者得子;再如《本经》载柴胡“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高师擅以柴胡剂治疗各种胃肠病,取得佳效。
②倡导经方活用:可抓主症而用;可依经络用之;可按五运六气酌用;可按“六气”特性应用;可按体质选用。以上皆可发挥经方治病的良好效果。
③以发展的眼光注重考察疾病变化的时代特征及用药思路的转化,如认为当代“火神派”中医的盛行与今人过食或贪恋寒凉有关;当今之人因过度消耗、饮食不节而脾肾两虚者多,痰浊亦多,用药必须考虑温补脾肾,化痰湿。
④重视历代诸家及民间中医临床经验里对某病特异性有效中药的援用。
⑤提出中药用“药气”是最高境界,用功能次之,用治症再次,用西医成分更次。
2.诊辨精细,施治精准
2.1诊查重视“色脉”
高师在针药结合临证中,十分重视施治前的诊查,其对于中医诊断之理论与实践总结起来有五大独具特色的创新性观点:
①依据《灵枢》面部色诊与寸口脉诊即可全面诊查患者病情;
②《灵枢·五色》《灵枢·五阅五使》篇里具有全息性质的明堂色诊法对临床颇具价值,结合经络循行、八卦、相学的面部微观色诊可利于精准诊断;
③《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关尺肤诊法内容可一样用于寸口脉诊法,其对应人体部位与脏腑的规律性认识,可将诊脉化繁为简,准确把握疾病;
④经络、腧穴诊断属针灸学亟需重视的特色诊法内容,切之判病为巧,望之断疾为神。
⑤对于人体体表而言,能诊断疾病的部位,刺激之也可治疗该疾病。
关于高师独重“色脉”之诊,来自于其对《内经》文本的深入领悟(《素问·移精变气论》谓:“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与长久实践。“色脉”诊查的主要切入点则依据《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从寸口(即气口)诊脉,以面部(即明堂)察色。
高师所悟寸口脉诊法的规律主要源于对《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一文,及明代医家徐春甫“《内经》以心配膻中,肺配胸中,以肝配膈,以脾配胃,两尺外以候肾,内候腹中,大肠小肠膀胱三腑,尽属腹中下部之位”之论的研读,及“由尺及寸”的变通。此种寸口脉诊的很大优势在于能迅速将发病的关键脏腑(或部位)准确定位,患者不必开口,诊者即可知病。如寸口脉若右尺沉紧,则包含大小肠与女性子宫的小腹多寒,可艾灸关元、针补曲泉、三阴交;药用小茴香、艾叶、厚朴等。
高师对“色诊”的诊察视角颇为丰富,本文仅就其特色“明堂”诊法等作一简述。高师主要依据《灵枢·五阅五使》“五官者,五脏之阅”及《灵枢·五色》“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当明部分,万举万当”等论,提出五官“脏窍相关”理论,以及面部“全息诊察“体系,熟知之后,结合五色辨寒热,即可做到“望而知之谓之神”。如望诊鼻子,色偏暗有黑头且油腻,高师则辨为脾胃寒湿,施治则以理中汤之类调理,配合艾灸足三里,针三阴交、公孙等穴。高师“明堂”色诊且常结合面部的细小血络,甚至眉毛(依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有关论述)、痣、皱纹等入细诊察。高师还将明堂“色诊”诊察贯穿到整个治疗过程中,如他在施针及行针时,即注意观察患者的眉毛与眼睛(遵《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之旨),以判断治疗的病情变化情况。
2.2辨证讲求“制宜”
基于精细入微的诊查,高师对精准辨证可谓是得心应手,他认为,施方开药各种辨证方法均能用到,古人在不同时空下所创立的辨证体系均具有实际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与地域,天地之气不同,疾病也会有异,“古方今病不相能”,辨证方法就需要有历史发展的突破与必然的出现,且要因地、因人、因病制宜。高师开方以“六经辨证”为主,采用经方治疗的情况有:?时令病或未有“逆传”的外感病(结合五运六气规律);内伤杂症中主症或“六气”表现特别契合《伤寒》条文者;主要病变部位符合经络循行的,如高师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外侧与后侧同时疼痛,其辨为太阳、少阳合病,予柴胡桂枝汤加味而速愈。其他病证,高师则常采用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并参合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精津辨证等,仍随人、随病、随时、随地而变通。比如,有些疾病虽有小便短赤混浊等膀胱之症,亦兼有大便黏滞臭秽等大肠之症,但因其发病部位均在下焦,属典型的下焦湿热证,高师此时多不虑兼顾膀胱与大肠的“脏腑辨证”,而直接按“三焦辨证”而治(且面部“坎位”即下焦位望诊色红气浊),开方予以四妙丸加味,取得良效。高师临证开方“多因制宜”之功力,非一般医者可企及。
针灸方面,高师是将“经络辨证”应用到炉火纯青的学术“明者”与临床“高人”。他认为针灸因其体表外治及经穴效应等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中医内科常用辨证方法。他在副主编及主编《针灸治疗学》教材时,曾大力倡导并推动经络辨证之于针灸临床主体地位的教材改革工作。大多学者与医者,即便强调经络辨证,也多未真正做到;高师是真正深入理解与实践经络辨证的。他提出,经络辨证应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辨“在经还是在络”,第二个层次是辨“在何经”。
对于前者,高师举例说,很多久年坐骨神经痛患者,具有明显的足太阳经与足少阳经的病位归属,然诸医取相关经穴针治,二三月余仍乏效;高师则于其二经循行处皮部找到“血络”,刺之即疼痛速解,效如桴鼓——原因就是该“痹证”已病变在络不在经,调经调气不如刺络泄血更为精准直接,正所谓“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寿夭刚柔》)。高师在“辨络”时还常结合络脉病候,如其据《灵枢·经脉》所载“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其别者……上曲颊偏齿……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治疗牙痛选偏历穴,一针即可愈。
对于后者,高师应用辨“在何经”更是出神入化。如麦粒肿本属眼睑之疾,诸医因于“睑属脾胃”,常辨其为脾胃积热;高师则依据《灵枢·经筋》“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之论,辨上眼睑麦粒肿为足太阳经病,下眼睑麦粒肿为足阳明经病,分别取后背肩胛间区反应点(足太阳经循行处)、足中趾趾腹(足阳明经循行处)点刺出血,一次可愈。类似例子,举不胜举。
高师辨“在何经”的视角十分丰富、细致、全面而独特,比如可依据——病痛或病变部位(经脉循行归属),病变症状(经脉病候),气血状况(六经气血多少),病变层次与特点,疾病发作或加重的时间(经脉主时)等,以辨病“在何经”。高师在针灸临床中,不仅采用经络辨证,还结合针灸理论中特有的四海、根结等理论,因人制宜辨证。如他曾遇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表现为精神狂躁,多动多力而不知疲倦,正合《灵枢·海论》“轻劲多力,自过其度”的髓海有余证,高师于患者头顶(即所谓“盖”)散刺出血,及风府穴针刺用泻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2.3治疗兼顾“标本”
众所周知,针灸在治病中可具有迅速起效的作用,尤其是痛证,很多医者都可以做到止痛的立竿见影,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些患者疼痛当场或当天确可止住,后又比较容易反复。高师所擅之“一针疗法”,因其理论依据来自于经典,所选腧穴(或刺激部位)不仅可以解除症状,更可以通过深入地疏经活络、解节通关、调理脏腑而治本,远期疗效颇佳。高师诠用《灵枢》的“一针疗法”,一次或数次治愈病痛后,极少有复发的情况。同时,高师还精于开方用药,以针药并用、内外合治的方式对病、对人多维度、靶向精准地调理,多可获得迅速起效又标本兼治的结果,常常使笔者叹为观止。之所以“精准少”地选穴、用药,高老师常常这样做比喻:用药或用穴精专,可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避免兵力分散克敌不能或伤及无辜;触发病机的“扳机点”或关键环节,可以“四两拨千斤”;轻轻的经气或药气推动,即可激发神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高师还说,一般的扎针还是偏泻,若取穴太多,特别是满身都针刺,容易消耗人体元气;汤药虽可补养,但若辨证不清,“胡子眉毛一把抓”地叠加“治症不治证”的药物,容易发生药物偏性带来的新问题,还会加重脾胃负担。
下面通过试举高师治疗肩周炎(肩痹)的例子,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应用针药结合方法标本兼治、精准疗病的。
首先,以耳豆精准贴压患侧耳穴的肩、颈二点,嘱患者活动肩部,疼痛多可立即减轻,并活动幅度增大。
其次,精准分经论治:如肩前面痛,取患侧手太阴经鱼肩穴(高师所发现并命名的奇穴,位置在鱼际穴向拇指方向0.5寸赤白肉际处,即第一掌骨桡侧全息对应部位);肩上部痛,取患侧手阳明经三间穴;肩后方痛,取患侧手太阳经后溪穴,同时找准腧穴针入(找准条索状物,高师从《灵枢·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悟得),皆能针入痛解或肩部活动立刻改善。
再者,根据《内经》“阳明常多气多血”,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论述,加针健侧足阳明胃经腧穴,当场全面改善及远期康复效果,均远超肩周局部针灸治疗。
同时,高师在对肩周炎“肝肾阴亏”“阳明气血不足”之本虚病机理解的基础上,开汤药以巩固疗效,立方以补养肝肾、健脾温阳、舒经通络为主,重用山萸肉50克左右,稍佐桂枝、桑枝、片姜黄几味通络之品。高师说:“山萸肉一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寒湿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其曲直汤便是重用此药治疗肝虚腿痛,山萸肉补肝肾、畅经络、温阳气之功正合肩周炎之病机,是以重用,屡用有效,正是缓治其本也。”如此针药结合治疗肩周炎,焉有不效者?
笔者应用高师此思路治疗该病(年龄在60岁以内)10余例,无论病程长或短,病情轻或重,均是针灸1~3次(肩部病患处不做任何针灸类刺激,仅需配合活动)、服汤药1~3周治愈,长期随访均未复发。
3.博研外治,尤重脐疗
3.1系统整理、研究与应用中医外治
高师是研究药物外治疗法的集大成者。药物外治疗法是将中药与经穴(或体表特殊部位)有机结合的自然疗法,其效应机理,既有经穴的体表刺激(类针灸作用),又有药物的吸收。高师深悟传统经穴与人体特殊部位之特性,他依据经典理论及历代医家论述,并结合生物全息、黄金分割、系统论、易学、气功等学说,对人体之“四关”(腕、踝、膈、脐)、“孔窍”(五官九窍)、“两枢”(颈枢与腰枢)、“五心”(两手足心与心口)、“皮肤”等有着许多真知灼见的认识(具体参见高树中教授所著《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疗法丛书》)。
在此基础上,高师遍览本草典籍、外治医著与民间验法,对中药的内服、外用之异同有着深刻认识,如他提出外治中药的5大特点、4个关键(生、香、猛、温)。高师认为,将药物外用于体表、孔窍,可发挥与内服中药及针灸同等的疗效。高师系统总结并理论提升的外治疗法有:脐疗法、心口疗法、药物衣着疗法、手心疗法、足心疗法、鼻疗法、眼疗法、耳疗法、肛肠疗法、熨疗法、熏洗疗法(每一类疗法又细分多种,共约余种方法)等,对外治法研究视角这般独特,涉猎如此广博,前所未有之。高师不囿于药物外治法的理论与文献研究,还将其应用于临床,如他在治病中经常使用药物肚兜法疗痛经,中成药滴鼻法退高烧、灌肠法愈顽固腹泻、握药法缓老年便秘,等等。
3.2创立中医脐疗“五位一体”体系
高师对中医脐疗尤有深刻认识与独特应用,在国内及世界范围均可称得上“当今脐疗研究第一人”。高师本人研究生课题及其团队所带的60余名硕、博士生,均做了脐疗的专题临床研究;其承担的脐疗科研课题获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助;其主编的《中医脐疗大全》首次深入系统总结脐疗理论,掀启脐疗研究与应用热潮;其不仅在大学给医学本科生开设中医外治与脐疗课程,还将脐疗法推广至全国(通过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推广计划”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计划等),惠及无数农村与基层百姓;高师的脐疗理论与临床经验方,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医产品开发与养生市场。高师创建了中医脐疗理论、科研、临床、教学、产业“五位一体”的体系与模式,是当之无愧的脐疗大家。
在脐疗的学术思想方面,高师提出了“肚脐通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人体阴阳气化之总枢,也是调整人体整体功能的体表最佳作用点,脐疗可以治疗全身疾病”的著名论断,并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论述其理论意义,尤其对肚脐全息特性(将肚脐的全息胚特性与《难经》肾间动气诊法相类比,提出特色脐诊)的分析,脐通百脉的认识,脐为枢关的见解,脐部深处才是丹田的思考,都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在临床上,高师择宜应用各种脐疗法治疗内、外、妇、儿、五官多科疾病。高师还改进发明了颇具特色的“隔药蒸脐法”(料用特配药粉、姜汁、面圈、艾炷等),此法不仅高师临床多用,还被其弟子发展成专门的脐疗门诊,同时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通过高师及弟子的全国宣讲),该方法对男性性功能障碍、不孕症、痛经、顽固胃肠病、及衰老症候群等,均有卓著疗效。
“将登泰岱,舍径奚从;欲诣扶桑,非舟莫适。”高师今天在中医领域能有如此巨大的真实成就,对针药结合的学术思想有这般丰富的独特见解,完全得益于他孜孜不倦“读经典,做临床”的努力。高师对中医、针灸是深入骨髓的热爱,对百姓的病苦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对学生则是学术“拳拳”、生活“眷眷”的关怀。高师的针药结合学术思想,是他以独特眼光与广阔心怀,走到中医“高山之巅”看到及感受到的风景,不同的人,不管是在山脚下,还是半山腰,抑或与师并行,所体会到的风光自然有所不同。笔者以我之浅薄,写师之渊深,实感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足之处,诚愿多加批评。
*作者:刘兵(-),男,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青年学者。
研究方向:针灸基础理论研究;人体身形结构规律研究。
E-mail:doctorliubing
yeah.net本文由作者刘兵博士授权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