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游记二十一加勒Galle

到汉班托塔公交站之后,看到售票员们正在大声吆喝着招揽生意。找到去加勒的公交车,“这车是去加勒的吗?”上车之前,我们再次和售票员确认,得到肯定回答之后才上车。

车子开动之后,售票员开始卖票。“去加勒。”阿敬递给售票员Rs,售票员又问了一遍我们去哪里,然后就转身和司机嘀咕起来。到下一站停车,售票员让我们下车去马路对面等车,说我们坐错车了。

汉班托塔的东北边有个亚拉国家公园,是个颇受游客青睐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热门旅游地。估计售票员是把“加勒(Galle)”听成“亚拉(Yala)”了,以为我们是去亚拉玩的。加勒在汉班托塔的西边,亚拉则在汉班托塔的东北,两地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下了车,等售票员找钱给我们,可他攥着钱登上车就要走,“Wait,wait.”阿敬只好指了指他手里的钱,他这才抽出Rs找给我们。其实我们才坐了一站,收50Rs都多。

我们等车的地方旁边是个小学校,一群男孩跑过来,趴在铁丝网上好奇地看着我们。我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他们很兴奋,还夸我漂亮。虽然知道这只是礼貌客气之词,但也让人高兴。我说给他们拍张照片,他们立马露出夸张的笑容和姿势定在那里让我拍照,真是太可爱了。

▲可爱的孩子们

来了辆去马特勒的车,我们急忙上车。车子又回到了汉班托塔,绕了一圈之后,见没有人上下车,就驶离了车站。

半道上车的老外不少。等我们换上去加勒的车,半道上车去加勒的老外就更多了。车外,拉家带口步行的、骑车的老外也有不少。感觉来兰卡的西方人特别多,估计大多都是来自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等等那些冬季寒冷的国家,他们可能也是来兰卡避寒的。

大概4个小时之后,我们才从汉班托塔来到加勒。

▲来到了加勒

▲俯瞰加勒(图片来自网络)

加勒古堡旁边的国际板球场里彩旗飘飘、人山人海、歌声嘹亮,原来是一所学校正在举行年度内部运动会。

感觉兰卡整个国家都非常地有活力,因为走到哪儿似乎都能看见身穿白色校服,朝气蓬勃的学生;还有,兰卡寺庙多,各路神仙也不少,信徒们献花、参拜、念经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冥冥中受人朝拜的众神,为了替人消灾解难,肯定也是忙碌不已;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辛苦谋生的百姓,大多面带笑容,热爱生活的样子;再加上南亚炙热如火的大太阳,茂密油绿的热带植物,汹涌澎湃的印度洋……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在向人们昭示着:兰卡是个激情四射、热情似火、充满生机的国度。

▲生机勃勃的斯里兰卡

下午2点多的加勒真是太热了,喝了杯加了冰块的鲜榨桔汁后才感觉稍稍凉快了些。

马路对面就是加勒火车站,我们随着人流过马路,想先去火车站打听一下去科伦坡的发车时间。

▲加勒火车站(图片来自网络)

一进门,大厅里迎面就是个圆柱形的小房子,那里就是售票处。左边窗口卖1-2等票,大多都是外国人在买;右边窗口卖3等票,基本都是兰卡本国人在买。

▲售票处

我们正仰头看墙上的时刻表、价钱等信息,一个男人凑过来告诉我们那边有详细的时刻表。接着,他就把我们领到那块立在地上,写有加勒每日详细火车时刻的小黑板前,告诉我们哪些是上午发车的时间,哪些是下午的,即使我们都看得懂,我们也还是认真地听他讲,毕竟人家也是挺热心的嘛。

▲火车时刻表(图片来自网络)

他问我们订没订好旅馆,有没有旅馆的地址,他想送我们过去。我们说还没有订好旅馆,请他带我们去找一家物美价廉的旅馆,他一口答应下来,车费要Rs。

加勒是斯里兰卡西南部的海滨城市,距离首都科伦坡大约多公里。加勒分新城和老城,老城是个相对封闭安静的城堡,火车站、汽车站、食品城、板球场等喧嚣杂乱的地方都被完美地隔在了老城外的新城。老城三面环海,只有北边与陆地相连。

▲加勒汽车站(图片来自网络)

▲阿曼加勒酒店(AmangallaHotel)(图片来自网络)

欧洲人初涉加勒古城最早可追溯到年,那年,一队要去马尔代夫的葡萄牙船队航行途中遭遇了风暴,被狂风吹离了航线,他们便来到了加勒港口避难,这才发现并占领了加勒及周边的许多地方。年葡萄牙人开始在这里修建城堡。

年,荷兰军队占领了加勒。之后,他们环绕着岛屿,修筑了城墙要塞,在城里建造住宅、教堂、寺庙等设施,在加勒海岬上打造了这座占地36公顷的城堡。

年,英国人控制了加勒城堡,继续打造整修,使这座城堡更具有欧洲特色。

这座成功地融合了欧洲建筑艺术和南亚文化传统的古城堡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并于年被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

▲圣公会教堂(AllSaintsChurch)(图片来自网络)

来加勒之前,因为看到来兰卡的游客几乎都要去加勒游玩,所以就对加勒没了好感,以为又是那种游客如云,商业味十足的打卡俗地。结果,通过大门(MainGate)才进入古城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砖石铺就的小路干净古朴,小巷两边的欧式建筑洋溢着浓烈的异国风情,这里没有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这座公元16世纪由葡萄牙人建造的古城,就像是被遗忘在桃花源里的中世纪的欧洲小镇,显得是那么的幽雅恬静祥和。甫一来到这里,我立刻就喜欢上了它。

▲幽雅恬静祥和的加勒古城

突突车司机先带我们来到一处住了好多西方人的旅馆,我嫌这里的窗户不大敞亮。

司机又带我们来到“DutchVillaHolidayHome”。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四五十岁的女人坐在大厅里的白瓷砖阶梯上,显得很朴实的样子。她带我们看了二楼的一个房间,我们觉得还算干净整洁,价钱也合适,就决定住这儿了。先交钱再入住,不解,因为一般住店都是退房时再结账。突突车司机说怕有些人不结账就悄悄溜掉,所以这里的规矩都是先交钱。我们表示理解,爽快地交了钱,又把车费给了司机。考虑到他带我们转了这半天,所以又给了他Rs小费,他高兴地离开了。

半夜,楼外窗下有两个醉汉叽里呱啦的说个没完没了,声音还挺大。过了好久,终于,一个醉汉嘟囔了几句,没人回应他了,这世界才安静下来。一看时间,已经深夜2点多了。

头天和房东约定第二天早晨8:30吃早餐。快8:30时,那个朴实的女人上来敲门。早餐就是传统的鸡蛋、面包、果汁什么的,倒是餐桌上摆着一小堆黄金椰子,看着挺新奇漂亮的。不知是装饰品还是可以随便吃,想想,还是决定不麻烦人家了,想吃的话一会去外面吃好了。

吃完早餐,我们就到古城里溜达去了。

朝阳下的古城显得清爽、透明、纤尘不染。小巷里静悄悄的,一切都还是没睡醒的样子。

▲小巷里静悄悄的

古城中的建筑多是荷兰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一些街道至今仍然保留着荷兰名字。那些很有特色和情调的小型精品商店、咖啡屋、酒店、旅馆,还有那些古老的城墙、城门、钟楼、教堂、寺庙……使得古城弥漫着一种迷人的气息。

▲古城弥漫着一种迷人的气息

碰上两对拍结婚照的新娘新郎,两队人马都是静静地拍,新郎新娘间那份浓浓的爱意晕染着四周,惹得他们身后怒放的三角梅都快乐地笑了。

▲幸福的新娘新郎(图片来自网络)

▲三角梅都快乐地笑了

加勒古城有两个城门——新城门(MainGate)和老城门(OldGate)。

我们在古城堡里漫无目的地闲逛了一会之后,就信步来到了最北边,这里从西到东有三座堡垒——星星堡(StarBastion)、月亮堡(MoonBastion)和太阳堡(SunBastion)。

▲星星堡、月亮堡和太阳堡(图片来自网络)

英国人为了交通便利,于年修建的新城门就坐落在月亮堡和太阳堡之间。

▲加勒古城的新城门(图片来自网络)

▲加勒古城的新城门

加勒的地标建筑之一——钟塔(ClockTower),就矗立在月亮堡之上,虽然时钟还在运转,但时间已经不太准确了。

▲月亮堡上的钟塔

我们沿着斜坡走上月亮堡,钟塔下面有几个护卫堡垒的士兵雕像——或在隐蔽处举枪射击,或搬石欲砸……样子塑造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月亮堡上面的士兵雕像

堡垒夹角突出的地方一般都建个一人来高的岗楼。走进岗楼,通过墙上开的几个观察、射击孔向外观看,四周的情况一览无余,一清二楚,殖民者们的建筑防御技术还挺棒。

▲月亮堡上面的岗楼(图片来自网络)

▲月亮堡上面的岗楼

沿着西古城墙往东南方向溜达,看着那些掩映在萋萋荒草中废弃的堡垒、古炮台,不免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

▲贝壳堡上的炮台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海王星堡上的风车遗址

一直走到最南端,就到了旗岩(FlagRock)——一块矗立在海边的巨大礁石。

▲旗岩(FlagRock)(图片来自网络)

旗岩曾经是葡萄牙人的碉堡,荷兰人统治时期,他们在这里用旗子发出信号,来提醒来往的船只小心水下的暗礁,故此得名——旗岩。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人们欣赏日出日落、玩高崖跳水的好地方了。

▲旗岩(FlagRock)(图片来自网络)

站在旗岩上,叉着腰,眺望着辽阔的印度洋,我忽然想起陶铸写给他爱人曾志的一句诗,“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长舒一口气,感觉自己又轻松豁达了不少。

▲眺望辽阔的印度洋(图片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jiaomeia.com/smwh/6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