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沙彌十戒威儀錄要

甲氧补骨脂素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222/4342643.html

接著我們看補充講表第三十九頁。有關於第八條的不坐高廣大牀,這個三角號的地方。所謂的「高廣」有二種意義,第一種就是「以尺碼來論高廣」,在《阿含經》裡頭講到說:「沙門繩牀,足長尺六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這是《阿含經》裡頭講到我們修行人所用的這個繩牀,這個繩牀或者是用繩子來編的,可以在行腳的時候來使用,「足長尺六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你超過這個限量的話,就叫做「高廣大」,所以這個地方是以尺來論高廣的情形;其次,是以質料來論高廣,「即漆彩雕刻及紗絹帳褥之類妙好牀座。」這個前面的地方我們已經說過了,就是說這一些妙好的牀座,也都是屬於高廣的情形,這是這裡頭所講的有二種,以質料跟尺碼來論高廣。

接著我們說明「開緣」這個地方,開緣的文就跟我們前面正文的內容是一樣,我們直接看這個地方的開緣:「隨眾臥長連牀無犯」,就是說我們隨著大眾睡臥這個長連牀,這個長連牀就好比我們打佛七之類的,或者到其他外地去辦事情,或者寺廟當中,人家沒有小的床鋪,但是有這種通鋪的情形,這種情況大家睡在通舖上,也是不犯的。第二個「說法登獅子座」,在我們講經說法的時候,為了尊重法的緣故,雖然坐得比較高,這樣也是不犯的。其次,第三種「白衣舍中無卑小牀座,暫時坐臥」也無犯,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到白衣家,到俗人家去,他們家裡頭也沒有卑小的牀座,我們出外的時候,就隨緣暫時的坐臥,這種情況也不犯的,不要增加人家的麻煩,說:我是受八關齋戒,我不能坐高廣大牀,你還要幫我準備一套椅子,要符合這個尺寸。就增加人家的困擾,所以這個就是不懂得開緣的情形。

再來就是我們家裡頭,如果是通鋪的情況,或者是榻榻米之類的,沒有比較窄的這一種床鋪,那你就將床墊、被褥,把它摺成三尺、六尺的這個範圍來睡覺,也算一個方便善巧,譬如我們家裡頭是通鋪或者是榻榻米之類的這一種,你就把它摺成三尺、六尺這個棉被、墊褥的範圍,在上面休息也是可以的,這是一種善巧。有時候就是說家裡頭是小家庭,空間也不大,沒辦法再擺設床鋪的情況,我們也是可以這樣子來作一個方便,這是有關於不坐高廣大牀這一條戒,我們也就說過。

接著說明第九條的「不非時食」,附表十四,丙九「不非時食」這一條戒。我們先說明什麼叫做「不非時食」?這個「時」就是明相出到日中以前,叫做時,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時段以內吃正食的東西,這個叫做時。過午到明相還沒有出以前,這一段時間叫做「非時」,根據《僧祇律》裡頭講到「日正中時,名曰時非時」,你在這個「時非時」的時段吃的話,也是犯到輕罪。我們修行人就相同於佛正中、日中而食的情形,也就是離開口腹的這一種過患。你超過這個日中的時間,就是屬於「非時」。

在我們前面所講的八條戒,以及後面的第十條戒,都稱作是「戒」,這一條「不非時食」,就是屬於「齋」,所謂的「齋」就是「齊」,整齊的齊,就是過中不食的意思。佛是處在五種的中道,有哪五種中道呢?第一個,就是降生在中國,就是印度;第二個,中夜越城出家;第三個,日中一食,佛陀的生活就是日中一食;第四個,中夜成道;第五個,佛所談論的都是中道的妙理,所以祂有這五種的中道。

另外,在《婆沙論》裡頭有講到:如來自誕生王宮,以至於大般涅槃,在這當中從來沒有非時食的這一種情形,這個意思也就是說諸佛的體性,祂是恆處中道,不著空、有二邊,所以離開非時食,佛在這中間沒有曾經有非時食的,以這個表示中道,所以制定日中一食。所以日中一食是本制,早齋吃粥這個是屬於後來的開緣,通常我們齋僧都是在早上,而日中是三世諸佛飲食的時候,所以三世諸佛都是過午不食的,日中一食的情形,這律典裡頭所講,如來的性祂是離開非時食,從最初誕生王宮,乃至大般涅槃,這中間沒有曾經有非時食的情形。

再者,在《毗羅三昧經》裡頭有講到,說我們離開非時不吃的話,有五種的利益:第一種,離開貪欲。也就是說婬欲是我們生死的根本,而飲食是第一個大助緣,是第一種離開貪欲,所以我們過午不食第一個利益,你就能夠離開貪欲;第二個,神氣清爽。你過午不食之後,你會發現到你的思惟會比較敏銳,頭腦比較清楚,容易修習禪定;第三個,能夠祛除睡魔。能夠降伏睡魔,你多吃的話,肚子很撐的話,容易昏沉;第四個,道業易辦。能夠成就道業,你不把時間花在吃的上面太多,你可以多一些時間自己好好用功,能夠幫助我們成就聖道;第五個,增長福壽。你能夠過午不食,就會增長你的福報,還有延年益壽,這是講到《毗羅三昧經》講到不非時食有這五種利益。佛祂制定這個八關齋戒,也就是讓我們在家居士有機會過短期的出家生活,而這一條不非時食,就是在這一日一夜當中,我們跟修行人一樣,過出家的生活,日中之後就不再吃這些飲食。自然而然你的身心非常的輕便、安利,就有助於我們修行。所以受持八關齋戒的人,應當一心修習這一條淨戒。

再者,在《梵網經菩薩戒》第三十條「不敬好時戒」,今天很多人都答「能持!」就包括了這一條過午不食的這條戒。佛弟子從我們受了在家五戒開始,八關齋戒、菩薩戒,或者出家的沙彌十戒、式叉摩那尼戒、具足戒、菩薩戒,一直到你成佛,都有這一條不非時食戒,所以由此可知這一條不非時食,這一條戒的重要性,在泰國這些南傳國家,他們持午的這一種態度,就像我們中國大乘不吃肉的這一種精神。他們很注重過午不食,所以這不非時食戒可以講就是跟婬欲戒,婬欲這一條戒一樣的重要。

從我們五戒的不邪婬,一直到具足戒的不婬,每一個階段都有這一條不婬戒;不非時食戒,在家的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具足戒,還有菩薩戒,也都是在這每一個階段,有不非時食這一條戒法,為什麼有這種的情況呢?主要原因就是說,婬欲是我們生死的一個根本正因,飲食是生死最大的助緣,一個是因,一個是緣,所以經裡頭所講的,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一切眾生皆依飲食而住,因此我們想要了生死,成辦大事,婬戒跟不非時食這二條戒是非持不可的。這是有關這一條戒的題目,釋名我們說過。

接著看這一條戒的制意,我們大家一起念:「凡食資身,是須節約,數則致患。故限之令定,始於清旦,終至中前,事順應法,不生過罪,名之為時。過則非儀,長貪防道,招譏納謗,事不應法,名之非時,故所以制。」這個文裡頭講到說,「凡食資身,事須節約」,就是凡是一切飲食都是來幫助我們的身體,幫助我們修行的,所以有關飲食的這種事情,必須要能夠節制,來約束它,「數則致患」,假使屢次屢次、有事沒事就想要吃東西,這樣就會導致生起很多的過患。「故限之令定」,所以就限制,使令有一個固定的情況,什麼情況呢?「始於清旦」,就是一天當中,從最初的清旦明相出來,看到我們手掌紋,你才可以進食、吃東西的,看到這個紋相,看到手掌紋,不是說你受八關齋戒,我肚子餓,我跑到外面的日光燈下、路燈下照,誒!我看到手掌紋了,啊,明相出了我可以吃了,這個是欺騙你自己,你又打妄語,又非時食,不是看外面的路燈的燈光,說明相出來了,是要實際上天邊那個明相了出來才可以的。「終至中前」,最晚的時間一直到我們日中以前這一段時間,從明相出到日中以前這一段時間。「事順應法」,這種事情很順理成章就相應於諸佛的清淨法,而且「不生過罪,名之為時」,就不會生起過患以及罪業,所以叫做「時食」。

「時食」就是用齋的時間,如果超過這種時間的話,「過則非儀,長貪防道」,說超過日中的時間,就不是我們出家人,或者受八關齋戒的居士們飲食的儀度,只是增長我們的貪心,妨害我們的道業罷了,這種情況就會「招譏納謗」,你過午之後再吃東西,就會遭來一般俗人的譏嫌,納受這種毀謗。「事不應法」,這種事情不相應於清淨法。這個是有緣起的根據,在律典裡頭講到:佛陀在世的時候迦留陀夷尊者,本身他的皮膚就是長得黑黑的,所以就叫他叫做「黑光」,有一天晚上他就出去托缽,剛好天下雨、打雷,就走走,走到一戶人家門前托缽。這時候有一位婦人家,從屋內走出來的時候剛好打雷,這個打雷的電光一閃,就照到迦留陀夷尊者的皮膚,黑黑的發亮,把這個婦人家嚇了一大跳,就講:鬼!鬼!這個婦女因為嚇過度了,因為剛好她那時候懷孕,受到驚嚇就墮胎、流產了,她就很生氣就破口大罵說:「你這個沙門釋子,寧自破腹,寧自己的肚子破掉,也不能夠過午吃東西。」她講得那麼嚴重,因為有這種過患,諸比丘就稟白佛陀,佛陀就制立不非時這一個戒法,所以招譏納謗,就不相應於清淨法,就稱作非時,非時你來吃的話,就是有種種的過失,所以聖人就是要這麼樣來制定的。

這個制意說過之後,接著我們看旁邊的三角號,《長爪梵志請問經》裡頭,這一段文大家一起念:「問:『如何獲得四十牙齒鮮白齊平。』答:『由前生遠離非時飲噉諸食。』」再來「經中說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在《長爪梵志請問經》裡頭講到一個問答,說問:這如來四十顆牙齒潔白整齊這個相,是怎麼樣修來的?就回答:是由前生遠離非時飲噉諸食,是由於從過去生當中,他有受持非時不食戒而得來的。我們大家都想要成佛,你要成佛的話,一定要具足三十二相,你要成就這三十二相之一的四十顆牙齒潔白整齊的福報相,你非得要持這一條戒的。如果有四十顆牙齒的人,在家一定做帝王,秦始皇就是一個實例,他就是四十顆牙齒,他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夠統一中國,可見他的福報很大,不知道他過去生當中,有哪一世有受持八關齋戒,才有這種福報,但是我們在座的諸位菩薩們絕對不想當大國王,因為也會造重業,還是求生西方比較穩。所以另外修行人有四十顆牙齒的,都是一代高僧,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唐朝的清涼國師他就有四十顆牙齒,所以他經歷九位皇帝的朝代。其中經歷九個朝代,而做了七個皇帝的國師。

所以我們想一想,修行我們都說要福慧雙修,你要修別的福報,都要起心動念去修的,那麼你要修這一條不非時食戒,你所得的福報很容易得到,只要你嘴巴閉起來,過午之後不吃,這一條戒你就成就了,所以很容易受持的。

再來,第二個三角號裡頭講到:「經中說云:『早起諸天食』」,乃至於「『令同三世佛故』。」在《毗羅三昧經》裡頭講到說:這個「經中」就是指《毗羅三昧經》,說早起的時候是諸天飲食的時候,所以我們剛才有講到,齋天就是在早上的時候;日正當中之前,就是三世諸佛受食的這個時間;太陽偏西,日西畜生食,偏了西就是畜生道的眾生,牠吃飲食的時間;「日暮鬼神食」,黃昏太陽一下山的時候,就是鬼神他食用的時間,所以我們放蒙山,都是在太陽下山以後再放蒙山的。

「佛陀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佛陀就制定這一條不非時食戒,主要就是要斷除我們佛弟子六道輪迴的因,使令我們五眾弟子以及受八關齋戒的弟子,都能夠相同於三世諸佛的緣故,因此就制立這一條戒。我們剛才也有講,這個早齋是後來才開緣的,吃早粥,但是正制都是日中一食。所以我們能夠一般一天吃二餐,說實在話,營養夠了,如果你要得到佛的三十二相這個四十顆牙齒鮮白齊平,一定要受持這一條戒,否則的話,三十二相就沒辦法圓滿了。

再來,我們翻到四十頁的地方,看蕅益大師有關於非時食這一條戒的十大利益,這一個〈十大益論〉,大家一起念:「一、斷生死緣,二、表中道義,三、調身少病,四、道業尊崇,五、堅固戒品,六、堪能修定,七、出生智慧,八、離鬼畜業,九、不惱檀信,十、不擾行人。」

蕅祖就針對這一條戒說明有十大的利益:第一個斷生死緣。我們剛才有所講到:一切眾生都是因為婬欲而正性命,再者說到一切眾生也依靠飲食而才能夠活命的,由這一點來觀察,婬欲固然是我們生死的正因,飲食就是我們生死第一個增上緣。所以我們能夠過午不食,不吃的話就是斷生死的助緣,這個是第一個利益。

第二個「表中道義」,根據天台宗來講的話,我們在日中之前吃東西就表示方便道,也就是還有法可以得的意思,由方便道而進入解脫道,這個方便道也稱作無間道,又叫做加行道,也就是說我們斷除煩惱之前的一種修法,你由前面的方便道,進一步就是入了解脫道,所以諸佛也就是解脫道,我們過午不吃,除了中道第一義諦以外,就無所需求了,這個是就著理觀來講的,它是完全寄託事相這一方面來顯現的。假使我們所行的,你不能夠適中,這個妙理怎麼能夠契會它呢?所以這個就表示中道之義,所以三世諸佛都是日中一食,表示中道。

第三個「調身少病」,就講到在我們五臟當中,這個脾臟是主「信」,這個「信」是生於土,它是主消化的,在我們胃的下方,脾是幫助胃氣,它是主化穀的,所以你數數的飲食,經常吃東西,就很容易損害我們的脾臟,所以我們佛法當中,制定晚上過午不食,以這個作為養生之道,可以說是最好的保養方法,並不是說一般所講的,過午不吃就是忍飢挨餓的這種情況,而是調身少病。像你持午慣了之後,事實上你要動念頭,要吃東西那種念頭都沒有,很正常,就算面前有豐盛的飯菜要你吃,你好像當作那個是石頭一樣,根本就不能吃嘛!的確有那種心理作用,你習慣了,自然而然有這種的念頭,正念念頭生起。

現在的醫學它也證明過午不食,能夠讓我們腸胃有長時間的消化,有助於我們身體的健康,就如同斷食醫療法一樣。那我們過午不食,到明天早上再吃,這當中就有十多個鐘頭的時間,所以就足夠讓我們腸胃稍微休息。我們工廠這個機器,它轉久了也會發熱,你讓它休息休息,這機器還能夠用,那如果像我們一般世俗人他吃三餐,三餐吃,還吃消夜,你看胃腸都沒有休息的時間,身體怎麼好得起來?它一直工作,就會生病,我們的脾臟就會受損。所以過午不食,真正是調身少病,讓你少病少惱,活到一百二。

再來,第四個「道業尊崇」,趙州禪師所講的這個二時粥飯是我們雜用心處,吃這二頓飯已經夠雜用心處了,何況你一天又吃三餐五餐呢?那我們現在能夠恪守、遵守這個齋法,專精來辦道,你的道業自然而然就能夠尊高崇重。像我們在台灣有些居士,他也練習過午不食,以前我們還沒有出家之前,看到居士能夠過午不食,我都覺得匪夷所思,晚上不吃能夠熬到第二天,感覺很了不起、很讚歎,但是現在你習慣了,感覺也是很正常,所以這個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嘴巴不張開,喝開水就沒事了,很容易持的。

第五個「堅固戒品」,我們晚上來吃東西會幫助我們這個火它有助氣,增長婬欲心,飽暖就思婬欲,這個都是無形當中在增長我們的婬欲心。現在過午不食,你的戒體就能夠堅牢永固。第六個「堪能修定」,平常我們斷除吃種種這些雜糧的習慣,假使我們吃多的話,你內心當中的思惟就會比較雜亂,你不吃的話,這種雜亂的情形,它自然而然就減少,身心會很輕安,負擔就會減少,你要入禪定,乃至於你要打坐念佛,就容易相應,所以的確有這種的效用。

第七個「出生智慧」,我們晚上吃東西的話,容易增長昏沉,現在過午不食的話,就是說你很清淨,而且會寂靜,不妨礙我們的觀慧,你頭腦會很清楚。第八個「離鬼畜業」,這個畜生都是午後吃的,餓鬼是吃晚上的,我們不受持齋法的人,就離鬼畜這個業不遠了,有這種因,你將來就會投生鬼道、畜生道,這當中有這種因果在的。所以我們受持齋法,就遠離投生到惡趣當中的這種因緣。

第九個「不惱檀信」,就如同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是過著托缽乞食的生活,早上就是明相出了之後,去托缽一次,假使過午之後,你再外出托缽,在家人看到這些出家人整天在外面托缽,他就整天要忙著煮飯、燒菜來供養你,就使令居士生煩惱。現在我們過午不食,就寂靜、安座,而能夠修道,這樣也就能夠使令我們出家人跟在家人彼此都得到安樂。所以在泰國方面,他們都是早上托缽回來之後,早上吃一些,剩下就留到中午吃,剩下就是由淨人去處理了,殘食就這些淨人去處理,所以他們一天就托一次缽,所以就不擾檀信。

第十個「不擾行人」,在我們中國叢林是屬於自煮的生活,不像南傳托缽的情況,一般寺院都有這種廚房,假使我們寺院裡頭他是吃三餐,大寮的人他整天都在忙著煮飯菜、要洗菜等等,這樣他用功的時間就不夠了。你能夠過午之後不再吃了,中午我們忙完,收拾之後,整個下午的時間,我們就能夠念佛、能夠修習禪定,誦經、拜佛等等的,這樣子就不會惱害行人,也能夠修習我們的道業,所以諸佛出世一定都要制定這一條不非時食戒,不光光是我們釋迦牟尼佛,世尊要制立這一條戒,三世諸佛同樣都會制立這一條戒,可見不非時食戒這一條戒看來是遮戒,但是牽涉到我們的生死大事,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正覺精舍網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jiaomeia.com/smjz/8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