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花到三角梅改作文26

三年级起,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开始分化。事实上,不是个人能力造成了这种差异,主要还因为是否进对了门——写作之门早就向所有儿童开放,有的孩子蹦蹦跳跳地闯进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花园,有的孩子则忐忑不安地缩在荒漠的一角,害怕极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太难了,我不会写。

“我不会写”和“我写不下去了”,是我从畏惧写作的孩子那里最常听到的话。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意味着他无话可说或有话不敢说。无话可说,好办,睁开眼睛去观察,张开双臂去体验,哪个题目是没话讲的呢?可是,大人引导着经历了一番,还是无法下笔,其实是不敢写。

为什么不敢写?因为写出来不合大人的意。大人常常读了孩子的小作品就指手划脚,批判一通,三两次后孩子就下不去笔了。渐渐地,写作成了一件苦差事,甚至成了一个煎熬人心的任务了。德润生动地称这种心理障碍为“写作提笔空白症”,既形象又生动——这个发现与命名的确是个创举。

其实在写作早期,每一个会说话的孩子理当就会写作。比如,近期所有三年级同学都在写景,写植物写动物,你喜欢茶花就写茶花,你喜欢桂花就写桂花,它们都在你的眼皮底下开得欢呢。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怎么跟你的朋友说起你家的花来,把你说的话写成字,这就是一篇作文。以瑞涵的《茶花》为例:

茶花

张瑞涵

你种过茶花吗?我种过。

去年秋天,我种的那盆茶花结满了花苞。今年春节后,这些丸子大小的浅绿色花骨朵儿终于泛出了点红色,等待开放了。

我家的茶花是粉红的,花心从淡淡的粉色一直蔓延到外圈,就成了深红色。花瓣呢,嫩嫩的,柔软的,摸起来令人心情舒畅。

每一朵花的形状都很好看。它们呈圆形,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美丽的车轮。又因为花瓣颜色由浅入深,所以看起来像一个个花环重叠在一起,十分美观。记得上次,我从陈舒阿姨家回来,就看见茶花欣然怒放,漂亮得大概只有天宫的丝绸才能比拟,当时我一看就愣了,怎么茶花开着开着就开起花环来了?我这才明白,我们家的茶花是这么个顶级品种。每天,我都会把两三片茶花花瓣撒向天空,然后静静地观赏它们优美的舞姿。真叫人愉快啊!

可茶花也很脆弱,就算小心翼翼地揪下一片最小的花瓣,整朵花也会立即散了架,所有花瓣都会像瀑布一样“哗啦啦”一声坠落下来,没有一片停留在枝头。再看那花柄,已经光秃秃的了。又因为花苞和花朵太多太重了,整棵茶花都弓腰驼背的,快要耷拉到地上了。露露姐姐就和我一起找来两根鞋带,一端系住它的枝干,另一端绑在栏杆上,帮助它迎风绽放。

哦,茶花,你这么美丽,我喜欢你!

--------------

我读了瑞涵的作文,才明白她为什么常常蹲在阳台上,人一走,鲜艳的花瓣就落一地。原来是她热衷于做揪花瓣的实验啊。她还把花瓣装在玻璃瓶里,尝试着制作香水,不过,只生产了一罐罐肥料,这个她还没说呢。

她的原稿并不十分流畅,我和她反复读了又读,她又添了许多话,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小作文就自然成形了。写作难吗?不难呀。写得自己满意了,那可真叫欢天喜地哟。

问题在于,有的孩子真觉得难,因为大人要求太高了。要用好词好句!孩子一下子懵了。他会说话,他会用嘴巴描述,可是他不会什么好词好句。他不懂那些课本上、课外书上的好词好句是怎么来的。大人于是说,摘抄好词好句,再套用进去。

这技术说得简单!

瑞涵自由自在地写了《茶花》之后,老师又布置了下一篇作文。她这回写《三角梅》,同时,她认真地运用了上述的“写作技术”。我看完这东西,都失语了。原文如下:

三角梅

张瑞涵

三角梅,我们厦门市的市花。这是一种鲜艳的花,周围长着几片细叶,那叶子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绿油彩泼过似的,要是有阳光的话,只要照一下,叶子就会出现闪亮的光泽,还给三角梅提供了衬托。

而且这三角梅的花是那样红,红得就像一团小火苗点燃了绿叶,美丽极了。但细细一看,那三片火红的花瓣原来只是三片红色的叶子围了个圈!真正的花在这三片叶子中心,是三朵小得像点燃的蜡烛的花。可惜大家给它起错了名字了,是因为他们不仔细的缘故吧?

最可爱的,当然是它婀娜多姿的体态了。尽管它经过了狂风暴雨,但它还是这么美。它的枝条一直伸向东方,像飘扬着的头发,闪着光泽,真美!再加上红色的叶子,像是扎了一个个的发髻,显眼得很呢!不过,它已经变成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了。

我喜欢你,厦门市的市花。

***********

请问,这是同一个孩子写的作文吗?千真万确,是的。写之前,她说老师要求运用好词好句,我于是建议她,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写得清楚明白就行了,写得贴切自然就是“好词好句”。再说,每个人的写作风格都不一样,有人擅长写得华丽,有人擅长写得质朴。文采好,那叫“锦上添花”,初学者把话说明白最重要。可是,她不乐意采纳我的建议,作文本发下来,还欣喜地说:“我得了‘优++’!”

我让她自己读一读,那内容写的是三角梅吗?它的枝条伸向东方?若不是唐僧东回,谁见过什么树什么花向东方生长的吗?那些“飘扬的头发”和“一个个的发髻”不知啥玩意儿,根本无法理解,又怎么的“变成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了”,还修炼成了小仙女……

这一篇也就罢了,权当孩子们尝试“套作”的教训。套作,不如不作。

写作,是为了表达,表达出我们实在的见闻和感受。这一种个性化的心声才具备了价值。学写作的第一步,必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写作之门也由此向你打开了。

---作者简介---

叶梅斌,北师大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在北京居住14年,于年迁居厦门,指导中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jiaomeia.com/smjz/4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