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哲学

“我们每个人所见到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这应该是我最早思考过的一个还比较哲学的问题,脑海中冒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应该是不知道有“哲学”这个学科,甚至是这个词的存在。后来慢慢长大,一种莫名的力量把我往这个领域一点点拉近,这过程也仅仅只是促使了我对这个领域更加好奇。哲学是什么?我不知道,只觉得听起来很高大上,有人说得很高深,有人说得很浅显,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用四个字足以概括——屠龙之术。何谓“屠龙之术”?简单来说就是有堪比“屠龙”的本领,但实际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这世界根本没有龙能够让你屠。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坐船过江。途中,发生了这样的对话。学者:你懂哲学吗?船夫:不懂。学者:那你将失去生命的四分之一。学者:你懂历史吗?船夫:不懂。学者:那你又将失去生命的四分之一。学者:你懂数学吗?船夫:不懂。学者:那你还将失去生命的四分之一。这时忽然风大浪急,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即将沉没。船夫:你会游泳吗?学者:不会。船夫:那你即将失去整个生命。在上面这个故事中,相对于在江上而言,哲学、历史、数学都是屠龙之术。而相对于“变现”而言,哲学可能算是屠龙之术。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屠龙术又何必去接触研究?是啊,但当一个人静默独处时难免会有无数的思绪萦绕在脑海,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疑惑,譬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当然这些哲学命题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的。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我最早思考的那个问题与一个悖论有相似之处——色盲悖论。色盲悖论又是什么?假设: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是绿色,把绿色看成是蓝色。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做“绿色”,叫的名称和别人都一样。所以,他和别人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不同。当发现这种人时,如果想让这类人明白自己的异处,只能不断给他们找出参照物让他们自己对照,否则跟他们的一切解释、争辩都是徒劳的。当然,你得想想怎么证明自己不是这种人。后来我又慢慢接触到了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的“芝诺悖论”,“运动场悖论”和“飞矢悖论”等。有些初看会很无聊可笑,笑完还不忘扔下一句无稽之谈。是的,一个跑得飞快的人怎么会追不上乌龟呢?在我们否定这个假说前,我们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说这句话的人是瞎子吗?是傻子吗?是骗子吗?如果都不是,我们就应该好好思考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悖论。也许世界真的不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那样,也不是一切都可以靠常识和经验去解释的。我在前两天分享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丹纳的《艺术哲学》序言,一篇是《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大部分读者肯定看到标题都不愿意点进去,但其实虽然哲学这个领域十分辽阔,不过作为一个纯粹的业余爱好者,我觉得只需要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探寻就够了。你可以研究艺术哲学、美学,甚至还有中哲,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就值得细究。假如你毫无头绪,你可以先从这两个问题开始:1、你是谁?2、世界从何而来?十四行诗

居然还能描述?还以为这不可描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jiaomeia.com/smhy/4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