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历史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但是殊不知在这个高原明珠上也诞生过许多辉煌灿烂的文明,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经过历史的年轮留下来属于青海的文化遗址。一西宁虎台
虎台遗址又名南凉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宁市西郊,
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建都时的重要遗迹,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原台共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 这个高大的土台是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年, 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阅兵台,虎台之名由此而来。 传说南凉王曾在台下阵兵十万,以炫扬武力。 西宁诗人李焕章《虎台怀古》一诗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忆昔南凉图霸王,仗铖登台曾誓师。飞杨大纛接云汉,鼍鼓声中画角吹。鲜卑畏威来献马,青海部落拜台下。兵卫森列顾盼雄,观者如山语呕哑。二西宁卡约文化遗址 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于公元年在湟中县云固川的卡约村与下西河村发现。 卡约为藏语地名,意为山口前的平地。过去它被列入寺洼文化系统。年后,考古工作者把它与寺洼文化分开,命名为卡约文化(原称卡窑文化)。 卡约文化因为有大量青铜器出土,虽然仍旧广泛地使用石器,却已进入青铜时代。根据放射性碳14测定,卡约文化距今约年左右,相当于中国中原的西周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公元前年左右活动于河湟地区的古代居民只能是羌族。卡约文化的分布范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它就是古代羌族的文化遗存。在青铜时代,羌族多次参加过重要的政治、军事行动;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也发挥过重大影三海西诺木洪遗址 诺木洪遗址位于都兰县境内。诺木洪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余年历史,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 遗址和出土文物证明古诺木洪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彻底否定了柴达木自古无人烟的说法。该文化对我国羌族、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四海西唐代吐蕃墓葬群 吐蕃墓葬群距都兰县城察汗乌苏镇10公里处,是我国最大的吐蕃墓葬群,共计余座,多呈方形,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石头砌成三层坚硬的石墙,每层高1米,宽3米,牢牢围固着墓冢,这种独特的构造形式和风格,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绝无仅有的。随葬品品种繁多,色彩绚丽,世所罕见。吐蕃墓葬群是柴达木盆地古文化中的瑰宝。五海南州伏俟城 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 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东距青海湖约15里。 伏俟城,相传为北魏时代的吐谷浑王伏连筹所建,距今约有多年历史。 伏俟城遗址形制特殊,地理位置重要,它对研究吐谷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联系及吐谷浑族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六海西塔温搭里哈遗址 塔温搭里哈遗址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是这一地区青铜时代(约公元前年-前年)典型的文化遗址。 遗址由四个大山包和三个小沙包包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块黄土铺垫的广场,长约米,宽约米,广场上没有发现遗址和遗物,这样独特的布局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是当时人们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遗址由四个大山包和三个小沙包包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块黄土铺垫的广场,长约米,宽约米. 广场上没有发现遗址和遗物,这样独特的布局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是当时人们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七海北三角城 与仗俟城东西相对的青海湖东北边的三角城,位于海北州海晏县西面的金银滩上。当地称为三角城,为汉代西海郡城址。 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在全国设置了东海、南海、北海三郡,只缺一个西海郡。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安汉公王莽,曾派中郎将平宪等人给羌人带去大批财物,当时游牧青海湖一带的卑禾羌在首领良愿等率领下,对西汉臣服,带领部下1余人西走,让出了西海一带的草原,这样王莽就在今海晏县筑城设立了西海郡,郡下辖修远、监羌、兴武、军虏、顺砾五县,并分设驿站和烽火台。 年7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教授到这里考察,在城内采集到西汉和王莽时期的五铢钱、货布、货泉、大泉五十钱等币钱,以及东汉时期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公元年)作当》铭文瓦当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城里还出土了一尊石虎,虎座正面阴刻铭文三行西海郡始建国口河南九字。从古城内发现的遗物和出土石虎所刻铭文内容来看,与《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在今海晏县建立西海郡的位置是相符的。来源:爱西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