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棱镜》今天发了一个大招,“踏春中国楼市”系列调查,今天首发关于成都楼市——成都:雄起过后静悄悄
棱镜?踏春中国楼市。
核心内容是,以金茂府为代表的地王楼盘上市,售楼部冷清,透明房产网显示仍有大量可售房源。通过多角度调查分析得出未来趋势,“如果成都楼市调控没有明显放松的话,供大于求将是未来两年市场主基调。”
《棱镜》认为,此时楼市报道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实地调查和趋势判断。那么,成都未来“供大于求”是否是正确的趋势判断?
01
“供大于求”OR“供不应求”
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有句关于房地产趋势的论断街知巷闻:房地产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看土地,也就是供求关系,通过供求来判断楼市走势,这一点基本正确。为什么基本正确,因为这里面还有包括金融、人口、政策等变量。特别是政策,任泽平并没有提及,但这在我们的市场中政策,政策是对中短期趋势影响最大的变量。
我们首先来看“土地供应”这一影响供求的最重要因素。
成都土地市场供应是否“供大于求”?《棱镜》文章引用克尔瑞数据,这里我们也用克尔瑞的数据来做说明。重点分析年和年数据(这是未来两年新增供应主力)。
年是高价地频出的一年,1.5元/平米以上价格的地块有5宗地,金茂、东原等地块纷纷创新高,从中海“双流华府地块”开始,二圈层地价纷纷破万,这造成了年土地市场“疯狂”的印象。
但是从克尔瑞历年土地供应图可以看到,年全年土地成交面积亩,这是过去十年土地成交最低的一年。这和群众对年土地市场“火爆”的印象恰恰相反。
来到年,成都土地市场成交量很大,达到十年来峰值,成交共计亩。
那么,年成交的这2万多亩地,是多还是少?
首先,这2万多亩地未来并非都能修成住宅。这里面可建的住宅面积为万平米,占比仅为52.43%,可建商业面积万平米,占比为47.57%。
也就是说,这2万多亩地中,未来建成的房子,仅有一半是住宅,其余为商业。
交易端呢?克尔瑞数据显示,年成都全年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万平米。成交比(住宅土地)供应多了近万平米。即便年是过去十年土地供应最高的一年,住宅(土地)供应量仍不及成交量。
成都楼市近年成交量,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成都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万平米,年这一数据为万平米(年数据尚未公布)。
克尔瑞统计显示,过去三年住宅土地供应和住宅成交量差额为.84万平米。“面粉”供不应求十分明显。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在最严调控,“租售并举”政策下,年成都政策性土地(宗数)成交占比达到了28.47%。一圈层的政策性土地占比更是达到了53.84%,包括了人才公寓,无偿移交,自持等政策性用地。这进一步压缩了住宅土地供应。
所以,成都市场的供求方面,我们有三点结论:
1、成都近年住宅成交量每年在万平米左右,过去三年(住宅土地)供应比(住宅)成交少了万平米,这是一个总体“供不应求”的市场。
2、即便年供地规模看似强大,但是一半为商业用地,过去几年商业供应过剩明显,住宅用地供应较为短缺。
3、近年来,由于政策性用地突出,进一步压缩了住宅供应空间。年,人居拿地20宗,高投拿地12宗,城投拿地11宗,多为人才公寓等政策性用地。只是看到供地总量数字,没有看到内在结构,无法认清“供不应求”的实质。
02
购房者热情未减
高端遭遇“限购”困境
那么,《棱镜》看到的售楼部冷清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理解,所谓的冷清只是相对。金茂府价格达到限购以来最高3万,总价在万以上,决定了客户群体小众。如果把回归正常的市场和去年5.15之前几万人排号的“盛况”相比较,本身是错误。
在汽车市场,只会同级别车去比较性能和销量。如果去看每年的畅销车排行榜,排名前列的永远是大众、丰田、本田,很难看到奔驰、宝马、奥迪,更别说路虎、保时捷、宾利。高端产品本身的特点就不是走量,而是小众精品。
2月金茂府3万入市以来,保利天悦、东原印长江、金科博翠府、融信公馆等高端盘入市,达到近3万的单价水平,高单价高总价楼盘集体上市,让市场短时间难以消化实属正常。
如果,我们来看看总价稍低的刚需、改善,而非豪宅,就会发现市场的热情仍在。
以高新区3月推出的3个项目为例:
3月8日,中德英伦联邦公布复核名单:组购房人,中签率22.28%
3月23日,碧桂园沁云里公布复核名单:组购房人,中签率6.16%
3月25日,凯德世纪名邸公布复核名单:组购房人,中签率18.43%
从中签率来看,很低。特别是凯德世纪名邸,上批次去年11月推出,组购房者报名,中签率56.5%。这次新推,产品价格几乎一样,并且前有碧桂园沁云里阻截,仍取得了人的报名,一定程度上说明购房者的热情未减。
那么,现在的市场到底是冷还是热?
近期开盘的金茂府、印长江等年高价地项目,上市价格较高,加上走高端路线,户型大总价高,客户小众。成都楼市调控政策限定两套及以上家庭没有购房资格,万级产品段的客户往往都拥有两套以上,这一点让高端楼盘销售出现困难。
但是,在万左右地段较好的普通住宅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这从高新区最近三个新推项目可以看出。
03
区域错配产品错配
警惕另一最大变量
前面我们说的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都是在整个大成都范围内来讨论。
实际上,大成都的范围太大,邛崃和高新区的情况很不一样。这样范围的样本统计,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意义。然而,我们的统计又很难有准确的数据来源,基于各种数据排列得出的结论更是相去甚远。
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数据,年成都房价元/平米,金堂觉得太贵,高新区觉得太便宜。这包含了整个大成都数据的统计分析,意义并不大。
我们还是回到“供求”这一“中期”判断来看。
年的成都土地成交面积近十年第一,比年翻了一番。
但克尔瑞这张图显示,年一圈层土地成交宗数比年还下降了5宗。主城区特别是六城区这样的中心城区,供应十分紧俏。
年土地的增量部分大量分布在三圈层,比如高投在三岔湖一口气就拿了10块地。
因此,关于供应和未来的趋势,有三点可以看到:
1、成都市场总体“供不应求”,但市场分化明显,主城区“供不应求”强烈,三圈层在目前限购环境下,部分区域连续出现零人排号,“供大于求”仍将持续。
2、主城区“供不应求”,但也存在产品错配。高端产品阶段性过剩,呈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而中端产品,刚需产品,仍会“供不应求”。
3、成都楼市呈现的供求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区域错配、产品错配导致冷热不均。
关于供求对未来趋势的影响中,有一点需要注意。
就是二手房的供应量。根据房天下和中成房业的统计,成都主城区年二手房交易面积已超过万平米,超过万平米的新建住宅成交量。成都楼市进入存量时代,二手房的潜在供应量会对新房造城冲击,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
主城区的供应只看新增土地,而忽视二手房这一更大的变量,必然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棱镜》结论这样说道,“如果成都楼市调控没有明显放松的话,供大于求将是未来两年市场主基调。”
年初,北京一场经济学界高峰论坛上,有个讨论题目大概是“如果没有新的刺激政策,中国经济年是否会失速”?
五位在场的经济学家均表示,这个前提假设不存在。既然要面对经济失速,为什么手上有牌不打,有政策空间不出?随后,减税降费2万亿的政策在政府工作报道中重点提出。
所以,“如果成都楼市调控没有明显放松的话,供大于求将是未来两年市场主基调。”那么,这个前提成立吗?
--END--
(广告)
副主编:孟旭东
主笔:袁家远
编辑:伍孙文
文章由《成都购房指南》团队原创,请勿擅自转载、复制、抄袭。若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编辑,授权方可进行转载,违者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