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宜良三角梅产业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最近本地从业者讨论不绝于耳。左看先进地区的蓬勃发展,右睹本地产业的停滞不前,很多从业者陷入沉思和焦虑中。该怎么做?
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无非就是我们的产品要卖给谁?然后怎么卖的问题?
根据目标市场和渠道确定产品形态,根据客户对象做销售动作和个性服务,根据销售规模判断做生产计划。
目标市场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工程板块和家庭园艺板块。
一、先说说工程板块
在工程苗这个领域的产品形态很多,球型,地被,柱,桩,造型,大盆小盆等,每个大类别里又有很多细分,比如球类除了规格,还有精球毛球等,其它也类似,及其混乱。
由于品质及规格没有统一标准,也造成价格混乱,经常出现以次充好打擦边球现象,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市场只会越做越差。
这是眼前本地三角梅产业的大现状。对于常规产品来说标准统一很重要!没有标准就没有规模和也没法更好控制成本,更谈不上做大产业。
从未来趋势层面分析:工程苗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并不是太过于乐观。
首先在中国,特别是市政绿化领域,一个地方种什么树,带有很大的长官意志形态。记得前两年“花样南宁”带动宜良三角梅几乎销售一空,然后大家大量扩种,领导后来进去了,也没人再提“花样南宁”了,类似的例子很多。
再有,类似今年遇到大的政策调控,很多市政工程建设放缓,造成今年大量工程苗卖出不去。这种情况是不可控不确定性的,以后还会经常出现。要避免给这种情况套牢,我们应该更多从常规理性层面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取巧,要回归到事物规律本质。从三角梅本身特性和理性应用的可能方面来思考问题。
个人觉得,三角梅在工程上很难形成规模化的主景观应用,只能作为节点局部应用。
1:在冬天偏低温地区,冬天起码要戴套保护几个月,不但是增加了成本,也很难看吧?小范围还好,大面积种的话,怕是没哪个领导,甚至会喜欢看到自己城市街道这种场景出现。
2、三角梅非乔木,结合灌木和爬藤植物特性,容易造型,但是长得快,要保持造型不变,造型马不变成猪,柱子不趴成一坨球,就需要不断修剪,养护成本非常高。目前很多造型产品用的骨架材料很差,包括一些柱子,估计用不了几年就趴下了,很多人在给自己挖坑。材料好点的,就算用个十年或二十年,情况最终还是一样,要是大量用这些造型产品建个大园子,上面这些问题,换成是你,你怎么考虑?怕不是只考虑眼前漂亮就行吧?
3、从上面各个层面分析,在三角梅工程苗类别上,各种造型类的包括柱子,不适合生产太多。未来三角梅工程苗长期主流的无非就是,1米以上的精球,60公分左右高的小毛球,40高左右的大杯苗,然后就是地被苗。而且40左右的杯苗和地被都尽量用机质。特别是地被苗用无纺布袋子扦插更适合未来市场。
如果上面分析成立,你又打算生产工程苗,那就很容易给自己定位,你要主种什么?然后把它做精做好,形成你的核心优势,建立你的品牌。比如现在客户要最好的精球,我们可能都会先找张洪德老丁,因为大家的心智上已经认可他们的球种得最好!这就是品牌信任。
在常规同质化产品竞争中,你只能想办法做到性价比最高,别无他途。(当然,还有节庆活动摆花市场,草花、比利时杜鹃、钻石月季。这是个很大的市场,与区域无关,也极其符合三角梅花期长的特点,再者,三角梅花色喜庆)
二、家庭园艺板块
未来三角梅最大的消费市场,个人认为还是家庭园艺板块。因为只有回归到日常消费,才可能长期保证有量。这个板块也是我们目前或者未来可以优先优势于外地其它产区的地方。
家庭园艺板块产品方面,可能会形成几个主流产品:小盆花,微盆景,矮桩多花嫁接盆栽。
1、三角梅小盆花~由于市场需求倒逼及本地企业外向发展推动,外地很多地方可能很快形成从宜良进半成品苗回去加工的局面,当地形成成品区域销售中心,加工中心,调控配送中心。三角梅小盆花目前存在的很多流通问题得以解决,产业分工得以形成,宜良产业技术工人及生产配套、气候等优势得以发挥。物流的劣势得以弥补。
2、三角梅微盆景
微盆景易流通、市场大、附加值高,更可以依托昆明盆花植物批发流通市场优势,快速走向全国。
三角梅易造型,选用合适品种,政府和协会主导,做产业定位及配套,着力扶持企业培养熟练产业工人。
很多小苗圃甚至家庭都可以做,很好解决我们土地少又贵的痛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丰富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3、矮桩多花嫁接盆栽~
比小盆花花色更丰富,小盆花主攻电商和年轻人及办公桌市场,矮桩多花嫁接主攻家庭阳台市场。错位经营。
整体来说,我们需要和其它产区形成差异化竞争,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创新超越。跟进没有出路。
任何品种之花卉产业,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