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当前神州大地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而乡村人口的健康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承德市双滦区大贵口村调研考察,走进村山谷市集、卫生室和农民家里,了解产业振兴、村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情况。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总书记的这次调研和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人民健康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关切,再次生动诠释了“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的执政理念,也为我们指明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设健康乡村的方向。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健康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当前神州大地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而乡村人口的健康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诚如总书记所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孱弱之夫不堪负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身心健康的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必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农村人口健康,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促进健康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序衔接,夯实乡村振兴的大健康基石。乡村振兴,健康同行。这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是新的百年的历史使命!这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理念的必然要求。今年3月,总书记在福建三明市调研医改惠民情况时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断,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民生命健康的郑重承诺。这一理念,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体化、中国化,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和宗旨。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健康也是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脱贫攻坚战中大力实施健康扶贫,致力于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乡村振兴中,更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理念,接力推进健康扶贫行动、健康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创造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辉煌。这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紧迫课题。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7.5亿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接下来的持续奋斗,是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位得主在《贫穷的本质》专著中认为,贫穷其实是有很多因素组成,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健康陷阱”。在人类历史上,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而疾病与贫困往往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密切相关。穷人对于自身健康投资反应冷淡,经常出现因病返贫现象。到年,我国因病致贫返贫始终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这一比例仍然相对较高,成为五大致贫因素之首。过去坊间流传的“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一个人住院,三年活白干”,“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现象,今天仍要给予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