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好、用途广、价格低,
牛黄解毒片是不少人
心里的“万能降火药”。
嗓子疼、牙龈肿来两片,
加班熬夜长痘来两片,
甚至在火锅烧烤以后也来两片,
美其名曰:“打预防针!”
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是传统中成药,主要成分有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适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龈炎、目赤肿痛、口舌糜烂等病症。
对很多人来说,
牛黄解毒片都是用来治疗上火的,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
多年研究成果表明
牛黄解毒片除了有这些作用以外,
还有其他妙用~
以下药物用法,
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牛黄解毒片临床新用途,16种急性胰腺炎
西医治疗该病,一般采用抗炎、解痉、止痛等治疗,中医治疗宜疏肝理气,清热攻下,因此,用牛黄解毒片治疗效果较好。
用法:4片/次,3次/d,口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以牛黄解毒片为主,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用法:4片/次,3次/d,口服;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次,1次/d,肌注。
阴囊湿疹
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能力强,方中大黄、石膏泻火通便,使热从腑出;黄芩除湿清肺热,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泻肺清肠以排毒洁肤,故诸症得消。
用法:4片/次,3次/d,口服,连服12d。
药物性皮疹
牛黄解毒片清热、凉血、解毒,维C银翘片解表祛风,可使热退、毒解、风祛,而药疹自愈。有研究证实,以牛黄解毒片和维C银翘片联合治疗因服复方新诺明而致药疹1例获愈。
用法:4片/次,3次/d,口服,服用3d后诸症消失,皮损处色素沉着。
注射部位局部感染
用法:牛黄解毒片2篇,置清洁消毒盘内,加适量50%-60%酒精调匀呈糊状备用,一般均在换药时临时配置。暴露患处,常规酒精消毒后取糊剂涂敷局部,以薄层敷盖略大于红肿范围为度,以无菌纱布敷盖,胶布固定。约1-2h,酒精蒸发,即酌加适量酒精滴入,使局部保持湿润为度,约6h后换药1次,2次/d,以6d敷药为1个疗程,一般可痊愈。
化脓性中耳炎
用法:将患耳用双氧水清洗干净,再用棉签拭干,然后将适量牛黄解毒片研为细末,吹入耳内,1次/d,3次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治愈。
急性咽炎
用法:取牛黄解毒片2-4片,研成细末,加75%酒精或普通白酒适量,调为糊状,敷于喉结一侧,并用胶布固定,12h后换敷另一侧,或在夜间敷两侧。一般敷药20min后感到咽部舒适,用药1-2次即可缓解症状。
霉菌性阴道炎
用法:10%洁身纯溶液ml冲洗阴道后,置入牛黄解毒片2片于阴道深处,1次/d,10d为1疗程。注意:孕妇禁用。
早起皮肤感染
用法:牛黄解毒片(或视患处面积而定)研末,用食醋调拌均匀成糊状,涂布于患处,厚度约0.5cm,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一般3-5d治愈。
带状疱疹
用法:口服青叶胆片6片/次,牛黄解毒片2片/次,均3次/d,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可适量增减药量;冰矾搽剂摇匀后搽皮疹处,6-10次/d;眼睑有皮疹者加用1%三氮核苷滴眼液滴眼,5次/d;合并细菌感染加用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肌肉注射,2次/d。以连续用药10d为1个疗程。
单纯性毛囊炎
用法:牛黄解毒片10片研末,用蜂蜜将药末组成糊状外涂局部,1-2次/d,5-8d后全部治愈。
输液性静脉炎
用法:根据患处面积大小,取牛黄解毒片3-4片研碎,用75%酒精调匀呈糊状,以敷上后无药物漏出为宜,均匀涂于大于静脉炎面积的部位,药厚1-2mm左右,然后将无菌纱布敷贴,胶布固定,每日换1-2次,治疗1-5d。
腮腺炎
用法:牛黄解毒片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稀糊状敷于患处,在药膏上覆盖一层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3-5d见效。
乳腺炎
用法:将研成细末的牛黄解毒片与酒糟混合,调成膏状敷于患处,在药膏上覆盖一层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一般患者治疗3天后,乳腺肿块可变软,数日后可痊愈。
疖肿
用法:将研成细末的牛黄解毒片与京万红软膏混合,调成膏状敷于患处,在药膏上覆盖一层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患者治疗3-5天可痊愈。
麦粒肿
用法:每次取药1-2片,研末,加入适量红霉素眼膏,在无菌调药盘中调匀,涂在患处,以覆盖整个小疖肿为度。2次/d,不包扎,大部分患者在3d内能痊愈。
说了这么多,
牛黄解毒片虽然好
但是关于服药的
禁忌项和注意事项,
还是得告诉你们。
禁忌项和注意事项婴幼儿身体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功能较弱,而孕妇服用,也有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在牛黄解毒制剂的禁忌项处写明“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婴幼儿禁用”。此外,禁忌项还包括“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使用牛黄解毒制剂的6大注意事项:
■平素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有连续用药半年以上出现砷中毒的报告。
■本品不宜与含雄黄的其他药品同时服用。
■严重肝损害患者慎用;急、慢性肾脏病患者慎用。
■儿童用药尚无安全性研究资料,婴幼儿禁用。
■用药后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去医院就诊。
注:以上仅作临床参考,患者使用须遵医嘱。来源:中国合理用药、浙江药闻
编辑:杨长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