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梅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文/王玉梅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基础之上,自学《核舟记》,把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感受我国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难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有那经久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特别是微雕。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件比较精美的微雕手工艺术品。(板书课题)二、自主感知,援疑质理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把不懂得字、词、句提出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较难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解答。2.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译。要求:(1)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2)翻译时能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3)两人都不能译通的句子做上记号,译完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三、感知课文,走近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什么?词:奇巧。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四、精读课文,理清顺序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核舟。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2.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请具体说一说。①空间顺序:中——头——尾——背。②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五、细读课文,深层探究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2.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用料体积极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刻物情态毕备。课文原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是为了突出工艺品“核舟”的内容是“盖大苏泛赤壁”。4.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作者的构思极为巧妙,如借助“山高月小”等十六个字,很容易使读者想象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里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语”“若听茶声然”等神态毕现,使人回味无穷。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六、总结课文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作者简介:

王玉梅,玉龙五中语文教师,云南省教学名师杨益华工作坊成员。愿跟着热爱语文者,一生修行学做人,一路修行学教书,努力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如果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jiaomeia.com/smwh/7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