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实录被ldquo套娃

俄罗斯套娃最早的创意是为了取悦孩子而做成的木头娃娃,孩子们都喜欢童话故事,于是故事里著名的人物、动物都被做成了娃娃。随着时间的推移,套娃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大小不一的娃娃一个套着一个,让人更觉有趣。按照肚子里含有小娃娃个数的不同,套娃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

这套玩偶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你永远惊讶被套住的下一个娃娃套住了下一个娃娃,而下一个娃娃又套住了下一个娃娃。。。。

高考真题中就有这种类似俄罗斯套娃的设问套路,设问中隐藏的终极目标“千转百回”,考生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套牢而“大意失荆州”。

(全国2卷)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首先根据题干指向寻找尼罗河上游主要来水地,每年6-10月泛滥的信息告诉你应该把目标锁定在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因为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湿季就在这个时间段内。而事实上尼罗河的主要来水是曾被称为非洲“水塔”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青尼罗河,每年从埃塞境内注入尼罗河的水量占尼罗河总水量的86%。

根据流量越大含沙量越大的水文特征,最终认为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的来源地是热带草原气候区。

但这并不是设问的终极目标。继续看题干要求,回答来源地的降水特点,则要求考生调动热带草原气候特征中的降水特征这一知识点:降水季节性强,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故而可锁定答案AB。至于年降水量大还是年降水量小,回看材料可知,既然能使尼罗河下游泛滥的,想必降水量不是很小的。

果断选A。

此题误选的可能性有二。一是只看到“套娃”的等一层“尼罗河下游泛滥区”,进而推导为热带沙漠气候,从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特征上寻找答案,只能从年降水量小的选项中选择,这样就决定了永远选不正确答案,纯属被“套牢”的那种杯具。

第二种情况,把尼罗河上游的主要来水地确定为热带雨林气候区,这样就会把答案勾选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的误区里,同样也是“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安徽卷)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⑴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10分)

⑵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10分)

⑶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分)

有图好说话,有图有真相。据图可知某区域为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图例告诉你三角洲面积在扩大,并迁移到泥沙的来源地为黄土高原。

本题组明明画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但主要设问都指向了泥沙主要来源区的地理问题。考生要及时切换区域,把目标锁定在黄土高原这一区域问题上。如黄土高原的气象灾害,黄土高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如果仅局限如眼前的区域地图思考问题,相当于只看到“套娃”的第一套,答案很可能南辕北辙。

当然从材料上看,命题意图是要求考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决问题,但在解题的实际操作中还是要十分留意设问的最终指向。

黄河三角洲的泥沙并非“空穴来沙”,有果必有因,追根溯源,泥沙来源地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有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强降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加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沟谷发育坡度较大等环境特点,造成了径流搬运能力强,泥沙俱下,在图示区域内沉积。

套娃式设问,千万不要被套牢

在备考中,有时我们可能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jiaomeia.com/smwh/4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