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导游解说词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

校园小导游解说词

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塔山中心小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气派的校门。校门正上方,镶嵌着连云港籍当代书法专业博士颜廷军为我校亲笔题写的校名。校门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荡气回肠的对联:“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夯筑古风汉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徜徉学海书山”。这是赣榆区书协主席黄来斌题写的。意思是说,塔山小学的教育教学,传承历代文明,就像夯土筑城一样坚实。也告诉同学们,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的学习需要打好基础,人生更要打好基础,万事从头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2、老师们请看--------这条教学楼北面的东西路为“君子路”。这里栽有湘妃竹、罗汉竹、金镶玉竹.....等八种不同种类的竹子。君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所以这条路得名君子路。竹历来是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代言者,笋迎春破土,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老师希望我们做一个像竹一样有礼有节,像笋一样朝气蓬勃、厚积薄发的人。

外墙为黑色栅栏,配上扇形透窗、山头状的墙柱,墙柱上悬挂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竹子的诗词,清风拂过,正像诗词中写的那样:扶疏绿竹正盈窗。从色彩到布局,都显得格外清新雅致。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我的讲解结束,请老师们往这边走。

3、客人老师好!请看,这是我们的主体教学楼---宁静楼,为多名学生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楼中间为“德馨广场”,取自刘禹锡的《陋室铭》“惟吾德馨”,寓意在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广场中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株高大的木香花,她们姿态妖娆,盛开时节洁白胜雪,整栋教学楼都弥漫在花香里。花架利用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具有中国元素的斗冠形象。居中升起,层叠出挑,与木香花融为一体,古朴又不失灵秀。周围更有五针松、广玉兰、桂花等与它相伴。看!每个花坛上还都有两块方正的光滑青石,青石上都有一幅字理育人的书法作品,均来自我们赣榆区书协各书法家之手。另一面是《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注释,内容深入浅出,被称为中华字理石。一共22幅。身处其中,耳濡目染,在让我们感受书法艺术的同时,又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请老师往这边走,参观下一处景点。

4、老师好!--------这是“行知广场”,红色大理石座上为陶行知先生的雕像,陶行知,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他的名言也被浓缩成了八字箴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我们学校是江苏省陶行知实验学校,他的求真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校的全体师生。

5、各位老师好!看--------

这里是晒书广场。石刻雕像再现了端木子贡晒书的场景。相传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途径塔山时遭遇大雨,雨过天晴后,他把被雨淋湿的书籍摊放在一块青石上晾晒,这块青石便得名“晒书台”。如果你到塔山水库风景区,就能看到晒书台遗址和一座子贡亭。

学校成立了“晒书台文学社团”,创办了《晒书台》校报,老师希望我们能像子贡一样,做一个孜孜不倦、爱学乐学的人。此处正好与北面的行知广场呼应,一个是名师,一个是高徒,一个善教一个乐学,让师生在感受场景中得到熏陶。

我的讲解结束,谢谢老师!

6、客人老师好!请往这边走

在教学区和运动区之间,有一道隔音屏蔽墙。它长约五十米、高近三米。南面是运动区,北面是教学区,有这面墙的间隔,操场上生龙活虎、欢声笑语,教室里的同学依然能安静地读书习字,互不干扰。墙面是“三山五岳”彩色浮雕群。首先值得称道的是浮雕独特的制作工艺,它们是先用水泥按照山石和植物的纹理做出造型,再刷上特殊颜料,这样显得更加逼真,有立体感。而且比传统的喷绘更耐久,不易脱落。

“三山五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三山五岳”是每个中国人都挂在嘴边的词语,但具体是哪些山,很多人知道得并不太清楚。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们依次看到的是黄山、庐山、雁荡山。在这里更能感受到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

山下是流动的溪水,溪边的石头都是取自黄河流域自然形成的风化之石,岸边花草丛生,曲水流觞,形成微型的山水景观,与壁画互相映衬。

临窗放置的巨型花盆,都是从民间淘来的牛槽,年代久远,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现在已成了珍贵的文物。牛槽里栽种的盆景,造型各异,有刚劲挺拔的罗汉松、榆树、朴树、碧桃、南天竹,也有娇艳柔美的梅花,桂花,金银花等,花叶共生,刚柔并济。正所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行走其中,就像是在画中游,片刻功夫就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的无限江山。

我的解说结束,谢谢老师。

7、客人老师好!请随我看--------

我们的北面,是学校比较安静的地方,被称为校园印记,这里有两座雕塑,东面的叫未来,立于。西面的叫做生命,立于年。都是从老校园迁移来的。坚实的底座恰似一枚巨大的印章,印证着塔山小学多年来,对教事业的不断追求,美好生命在这里成长,未来的希望在这里萌芽,有传承,也有展望,不忘过去,不畏将来,我们继承塔山小学“尚德启智,励志思远”的老校训,传承“勤学乐学,善思好问”的优良学风。

8老师好,

我们学校西面的围墙上,有各式各样寓意吉祥的传统镂空花窗:喜上眉梢、连年有余、福寿双全、琴棋书画......花窗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窗的一种装饰和美化的形式,既具备实用分割功能,又带有装饰效应,在现代建筑中依然广泛应用,但多采用复古的风格,我们在这里流连,不经意间也会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南面的白色长廊为我们学校的奥运长廊,上面张贴了很多奥运知识。

这是围树石,表面光滑,可以供同学们坐在上面休息。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外圆内方。这表示“外圆内方、智圆行方”,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

我的讲解结束,老师请这边走!

9、客人老师好,隔音屏蔽墙的南面,同样是用彩色浮雕以传统剪纸的形式,展示了各式运动图案,富有民族风又不失动感,正彰显了我们“灵活灵动灵性”的精神风貌。强健体魄就是强壮一个民族,同学们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感受运动的快乐。

我的讲解结束,老师请这边走!

10、客人老师好--------

紧依土城墙,由南向北的是我们学校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建德路。有两个原因:一是隋唐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和土城有很深渊源,二是取其字意“建德”。学校教育,德育为先,暗示塔山小学的莘莘学子在这里脚踏实地、建德立志。城墙脚以城墙垛口形状的汉代回形纹石为护墙,另用十块方块青石,用真草隶篆等不同字体,雕刻象征中华传统美德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和“福禄寿喜祥”的花纹。这上面的题字均来自于我们赣榆区的书法家之手。

这些不会说话的石头,都在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请大家往这边走!

11、客人老师好!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汉代土城墙,我们学校所在的土城村,名称也是由它而来。放眼望去,它像一条卧龙盘踞在校园中。真是荣幸,相信我们学校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能够广出人才。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城始筑于西汉时期,迄今大约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原来的城池内为棋盘街,共占地54亩,分南北四条街、东西四条街。据说当年城墙完好的时候,城内可以容纳72个村的村民入住。

经初步探究,土城墙上现有野生植物三百多种,尤其是柘树,在赣榆地区除了城头镇西留村有一棵柘树外,其他地方根本没有,而在我们学校的土城墙上,有上千株柘树。

为什么要讲柘树呢?柘树浑身是宝,可以做染料,可以入药。民间有南檀北柘的说法,因为生长极其缓慢,所以木制坚硬,有非常地柔韧,在古代,上好的弓都是用柘树做成的。

关于柘树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元末、明初,苏州有个富商,家财万贯,后来明太祖北征,他闻风丧胆,金银细软都来不及带,情急之下,只带了几颗柘树的种子,拖儿带女,连夜出逃,一直往北,来到海边,发现,这儿虽然人烟稀少,却有山、有海,又远离朝廷,他就在此安了家。并把柘树的种子种在一汪水潭边,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柘汪。

富商为什么要种柘树呢,因为他是做纺织的,柘树的枝叶是上好的颜料,所以他染的布料总是比别人的鲜艳、不褪色,总能卖得上好价钱,这也是他发家致富的原因所在。可是现在柘汪并没有柘树,却在我们的土城墙上不断繁衍生息。所以,柘树作为友谊使者,我们也向柘汪镇赠送了部分柘树树苗,让柘汪得以名副其实。

13、客人老师好,

这是土城墙的横断面,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是由黄土夯筑而成。我们知道土和石头的坚硬度是无法相比的,为什么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岿然不塌?答案就出在先民对用土的选择上。专家对土质检测后发现,这种沙壤土不仅黏性大,还相当透水。而且掺杂了大量的含石英,据说夯土时,人们是把粘土炒热,再加上熬制的糯米汤一起搅拌,夯实以后,就像砖石一样坚固了这跟现在建筑用的水泥混凝土是一个原理,

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土层与土层之间的陈迹非常明显。人们推断,古城墙是当年先民用木板做成两面用夹板,中央用绳连接,一层层大力夯筑而成的,所以横断面上的小洞并不是鸟窝,也不是鼠洞,而是当年夯筑城墙时,所用的绳索腐烂后留下的绳眼。

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城古城还是比较完善的,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城门。由于人们缺少对它的保护意识,经常从城墙取土盖房、种地,导致古城墙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在,这段珍贵地城墙在我们的校园很好地保存下来。

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地结晶!我的解说到此结束,请老师继续往前走参观下一个景点

客人老师好!看--------

这里是我们学校的“飞扬体育馆”,上面五个金色大字有连云港书协主席张耀山亲笔题写。一楼未来将作为餐厅和图书馆,二楼为室内运动场馆,里面有篮球,台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我们在这里锻炼身体,健康成长。与体育馆遥相呼应的是我们学校的“童梦剧场”,四个字连云港市著名书法家陈凤桐亲笔题写。设施设备都很高大上。老师说,目前在我们赣榆区的乡村小学中,我们的童梦剧场是最好的。这里使用率非常高,启用至今,全校所有同学每人至少两次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舞台梦想”。它与“飞扬体育馆”互相呼应,寓意“童梦飞扬”,我们在这里幸福成长,放飞梦想。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请大家往这边走!

15、大家好!我是xxx班的xx!!--------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为众志成城广场。南面是校训墙,这个池,我们叫它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练字洗笔,二十年把池水洗黑,老师希望我们读书习字,也能有王羲之持之以恒地精神。砚池上部的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着连云港籍当代书法专业博士颜廷军为我校亲笔题写的校训——诚朴宽厚。两侧是著名的汉代石刻图“车马迎宾图”和“拜师图”。北面,在临近土城墙横断面一侧的底部,分别用汉印和汉隶印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汉代土城墙遗址”,左侧的汉印为著名书法篆刻家张方举篆刻,右边书法为赣榆区书协主席黄来斌题写。

鉴于广场与建德路有一定落差,就顺势设计了九层台阶,这也是取义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蕴含众志成城的土城墙精神。所以叫做众志成城广场。在这里设计了中国象棋盘。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切磋棋艺,也可以举行“象棋真人秀”,低处便于操作下棋,高处便于观看。以废旧轮胎改造成的巨型象棋,在操作时益智又健身,真是一举双得。

老师们可以试一下,这个位置特别适合拍照取景,以土城墙断面、标志石、以及后面的国旗、新教学楼等为背景元素,既有城墙的古朴,又有教学楼的现代气息,古今对照融合,真是绝配!到塔山小学来的朋友多数会在这里拍照。有的家长给孩子拍照的时候,还喜欢把前面的将也拍进去,希望将来孩子可以成为将帅之才。欢迎各位老师在这里拍照留念。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老师!

16、客人老师好!-------我们现在来到学校最美丽的地方,护城河遗址,相传,环城路以外有近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上还设有吊桥。因为场地有限,现在开挖的护城河并没有那么宽,但这里却是一个特别值得留连的地方。

护城河里栽植适合本土生长的数十种水生植物,老师们请看,浮在水面,有菱形叶片的是菱角,过了暑假之后,菱角就可以吃了。

平铺于水面的是睡莲,有粉色、黄色、白色三个品种,它们清晨盛放,傍晚合拢,而且花期很长。而且,水中生有本地绝大多数品种的鱼。鲢鱼鲤鱼泥鳅黄鳝等等,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说的就是这样。

高出水面的是荷花,再过一段时间,荷花盛开,荷叶高高挺立,正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些美丽的荷叶,随风荡漾,真像朱自清所说的“翩翩的舞女的裙”。

北面还有菖蒲、茨菰、荸荠、水葱、茭白、芦苇等多种本地水生植物。

在这条河里,形成了两副风景画,南边一段为古盘风荷,北面一段为曲桥流水,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行走于桥上,感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地诗情画意。

石器介绍:

开头: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创作了一种特有的书法形式。他把篆、隶、章、楷、行、草融合在一起,字的大小、宽窄、疏密等随机布置,错落有致,十分生动,自称乱石铺街体。我们现在走的这叫乱石铺路,也是用大小不等的青石无规则地组合,高低不平,这与城墙西面宽阔平整的建德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生活的道路也是如此,有平坦也有坎坷,经历困难与挫折,才更能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看到这护墙角下的小物件,都是收集于民间的各种石器,石器从汉代开始盛行,近两千年农耕生活变化不大,近四十年是巨变,四十年前,也就是说,现在六七十岁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几百上千年前的农耕生活是差不多的。

相传黄帝、尧舜时代就有“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制,万民以济”,可以知道在氏族社会,人们已普遍使用杵臼加工谷物了。”

石臼,碓、石碾、磨这些物件,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它们功能相似,都是把谷物磨成粉,由“粒食”改为“面食”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

1.我们学校收存的石磨最多,专家推断:石磨的使用至少应在二千年以前,石磨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将农作物加工成浆类,比如面糊、米糊、豆浆之类。可能是石碾的升级版。

老师们看一下,护城河壁上的磨盘,纹路各不相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纹路宽大,一般是磨一些大颗粒的谷物,比如玉米黄豆,磨出来颗粒也大,纹路窄小的,磨米粉面粉之类。

旧时有“无磨不成家”的说法,一盘磨就是一个家,就是一段风雨磨砺生活。现在,它们整齐地陈列在这里,如果石磨会说话,那一定会讲数不完的故事。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这些石器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很多人把他们当做一种艺术品摆件,表示“时来运转”。因为石与时谐音。

2老师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它长得很像元宝,所以叫元宝石,干什么用的呢?在以前,衣服所用的布料都是手工染制的,刚刚上色的布料,往往颜色不均,人们就把布料放在这元宝石上,反复揉搓,使颜色变得均匀。老师可以摸一摸,上面还有纹路,可以增加摩擦力。

3这些大小不一的石槽,短而深的一般是驴槽、马槽,浅而长的是牛槽。为什么是这样区分的呢?因为牛头大,又有角,那种深的马槽,它的头是伸不进去的。小的一般是猪槽。老师们看,石槽的材质也是各部相同,有的石料细腻如玉,做工精致,比如对面那些灰白色的牛槽,仔细观察,呈现碧绿色,一般价格昂贵,大户人家才用得起。有的石料粗糙,做工也不讲究,我们不难猜测出是穷苦人家,买不起石槽,直接找来石头自己凿的。石槽上会有圆形的孔,专门用来栓牲口的,孔被绳子磨豁了,就再凿一个,所以上面会有很多孔。可见这个牛槽用了很久,甚至是好代人。

3老师们猜这个扁扁的石片是什么?上面还有一个圆形的孔,提示一下,它跟犁耙的作用比较相似。这些三角形的石片,顶端有孔,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它叫耢石,耢石的耢是耕地的耕字,去掉井字换成劳动的劳,孔里穿上绳子,人或者牲口在前面拉,可以把土地耢平。

这是油锤,感觉它长得很圆润,有点像巨型的宝宝锁。老师们知道它怎么用吗?这上面有两个孔,上面这个孔用来穿绳子,把油锤吊到房梁上,下面这个孔可以穿上木棍,这样手持木棍,左右捣动,就可以把花生黄豆里的油夯挤出来。

4碌碡:

这几个形状相似,纹理不同的石器,各位老师都认识的,它们叫碌碡,碌,石字旁加记录的录,碡,石字旁加毒药的毒。两端有孔。必须有配套的木框或者铁架,用来轧地或者给庄稼脱粒。在农村,碌碡随用随弃,人们收工的时候,只是把架子带回家中就行了。为什么它一头大一头小呢?主要场地不大,小头朝里,大头朝外适合转着圈操作。

碌碡和碾原理一样,只是作用不一样。《齐民要术·大小麦》里提到“治打时稍难,唯伏日用碌碡碾。”就是说,可以给庄稼脱粒。而芦苇在劈成篾编席子之前也需要在碌碡下反复碾压,这样才能“蒲苇韧如丝”。碌碡和牛是好朋友,南宋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就写到:“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

谢谢老师。

5单轮:

它长得像个巨型的铜钱,中间方孔,老师您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人们把庄稼种到地里,为了不透风,水分流失慢一点,会用脚在上面踩一踩。

这叫单轮,种好地以后,用它们在上面滚一遍,跟用脚踩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单轮是在双轮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双轮是一块石头雕刻成的,宽度固定,不足之处是播种的垄需要和双轮宽度一致,才能压墒保水,碌碡北面就有一个双轮。

但是,单轮就比双轮灵活得多,是双轮的升级版。可以用方木棍组合两个或三个石轮,根据垄的宽度随意调节,一次可以轧好几道墒。

石碾:老师请看,这是石碾,您知道为什么中间凸起,并且光滑,两边是凹凸不平的吗?因为石碾主要靠中间平滑的这部分来碾压谷物或者坚果一类,下面的底座会有一个凹下去的石槽,这部分凸起的部分正好卡到石槽里,石槽里放上谷物或者坚果,怎么碾,粮食也不会被崩到外面去。老师,再看石碾中间的孔,中间有凹槽,这样主要是可以打进木榫,这样木架就与石碾仅仅结合为一个整体,石碾转的时候,木架也不会松动。

6捣衣砧。

这就是传说中的捣衣砧。古诗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料,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轻轻地敲打,让它变得柔软平整,便于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古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捣衣,一般在秋夜进行,所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洗衣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结束语:这些物件,似乎把我们带到了爷爷奶奶的童年,一茶一饭,都要通过复杂的手工劳作才能取得,每一个物件,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展现了早些年代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生产状态,有很高的保护和收藏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jiaomeia.com/smjz/8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