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10个优秀的乡村改建案例
01.柴米多农场餐厅
首层平面图▲
这是一个改造项目。其前身是古城核心区的一组废弃的办公设施。包括一个白族样式的木结构建筑、一个砖混结构的平房和一个约平方米的庭院。这个地方被生活方式品牌“柴米多”租赁下来,改造为一个农场餐厅、农产品超市、手工艺展厅和举办每周一次的“柴米多市集”以及其它社区活动的场所。
轴测图▲
改造设计的重点在于处理庭院东南西北四个界面。庭院北面的平房首先被加建为两层的餐厅,餐厅的屋顶根据古城的规划要求做成了传统的白族样式。
一个钢结构亭子从餐厅的南立面伸出来,把餐厅内部的空间和庭院空间在使用上联系起来。亭子的平面是一个不规则四边形,亭子的立面用竹子包裹,起到强化形体和过滤光线的作用。面向院子的一侧的竹立面可以开启,在市集活动的时候加强内外空间的联系。竹子的立面向上延伸为露台栏板,栏板的轮廓在立面上也被切出一条斜线,让露台空间朝向老木屋的青瓦坡屋顶倾斜过去。
大院儿的西侧是一个传统样式的木结构建筑。将这个老房子整个一层的隔墙和老木门拆除掉,让整个一层成为一个面向庭院开放的空间。然后在外侧增加了一层竹格栅的推拉门。未来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内部空间的遮蔽程度。推拉门的外钢框遮挡了红色的木柱和大理石的柱础,以一个新的立面形式来呼应改造后内部全新的空间感;在彻底取消首层木结构形象的同时,烘托出大木屋二层出挑的外廊、瓦屋面的檐口和颇具年代感的木栏杆。
大院儿的南面是庭院的主入口。在这里加盖了一个楔形平面的轻钢结构雨棚来重新定义入口空间。一方面为一些售卖功能提供遮蔽,同时也增加了一个空间层次,改变了大木屋从入口一目了然的印象。竹子在这里被用于吊顶,从视觉上跟大木屋首层推拉扇和餐厅伸向庭院的立面联系起来,彼此呼应成一个新的整体。
大院儿的西面是种植三角梅的花坛。这一面的处理比较简单,只是把花坛加宽做成一个榻,室外就餐和市集活动的时候可用作长凳,市集熙熙攘攘的时候,也是小朋友们相聚的场所。
设计师:赵扬、商培根
02.互联网会议中心
乡村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化趋势不可避免的需要引入新的功能类型,互联网会议中心等大空间多功能建筑是其中之一。项目以“公社礼堂”及“温室大棚”为原型,尝试重构乡土环境下的公共空间类型。
采用工业化快速建造体系,引入预应力细柱结构技术,有选择的以适宜技术消解弱化物化的建筑存在,还原乡村原有的触感,在极短的建造时间内进行了一次乡村复兴的建筑实验。
石塘村的“互联网小镇”计划,是当今中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包括其实施面临诸多困境——乡村现代化、城镇化与城市化之间微妙的差异和困扰,即便那些具有优越区位条件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样本。
这个近郊乡村,已先后完成了村落规划改造与乡村特色民宿、餐饮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发展,应对未来“互联网创业大赛永久会址”带来的会议、观演等多功能的需求,地方政府提议的互联网会议中心项目,显然对于乡村的未来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但同时从选址到建设并未经过蓝图规划的缜密过程,而呈现出某种乡土聚落发展的“自发性”。
在中国的传统乡村,大房子并不多见。作为公共建筑的“公社礼堂”,和作为生产设施的“温室大棚”是其中的典型。对上述两种“原型”的要素分析,成为推动设计的重要路径。乡土建筑类型通过与建造的材料、构造直接相关,既是乡土建筑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成为形式表现的重要媒介,和抽象的建筑空间意象、文化体验的载体。
一层平面图▲
公社礼堂记忆的唤醒,自然产生了两坡屋顶的基本空间要素,事实上这个会议中心的大空间在多数时间也将作为村民聚会风俗延续的场所。而装配式的杆件结构则是对温室大棚轻钢结构建造类型的发展,虽然其复杂性和可靠性要远高于后者的要求,但是其对自然环境最少扰动的理性建造逻辑得以保留。
剖面图▲
细部图▲
研究空间结构及张拉整体的结构,巧妙地将“张拉整体”(Tensegrity)的力学原理应用于柱的受压,将传统柱横截面单一的受力分解为受拉与受压,两个方向力的平衡为抵抗柱的变形提供了额外的帮助,超越欧拉临界力的限制形成截面尺寸极小的重载超压细柱。理想的会议中心支撑结构,应该有如基地周围竹海的翠竹,细密挺拔。预应力细柱技术支撑下,达成了截面边长14厘米,10.45米高,长细比1:75的细柱。45天快速建造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建筑品质,依据了工业化建造体系以及相应的设计和设计管理方法。
设计师:钟华颖、张雷
03.平民书局
地域性是项目无法回避的重要维度,项目设计将建筑师的个人风格谨慎的隐匿于地方的工匠传统之中——材料恪守地方原则,谨慎的处理和自然相关的开放性。
改造项目的起点,是村民礼堂旧址,其在整个聚落中已经是体量庞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个世纪之前建造的新建筑,一个11X18米见方的二层高空间。
设计在其西南角增加的了单层体量,包括其屋顶的观景平台,将原来较为封闭的会堂建筑体量变得更具公共开放性,回应了外部景观的开放性;建筑内部开敞的两层空间的正中心,一个悬浮的半透明的盒体,贯通至屋面天窗,形成柔和的自然光的容器和内部空间的中心,“冥想”的功能主题,也使得这里成为图书馆仪式感的顶点。
少量的玻璃、阳光板这些纯净透明半透的材料,作为传统木结构的背景存在,空间的划分组织依然附着并强化了原有传统材料的形式秩序。金属、玻璃、混凝土这些当代材料形式被表达为抽象的几何界面,灰泥、原木、麻绳这些材料的物质性越发强烈。原有木屋架的次级联系杆件被大量增加,形成空间顶面柔和深邃的界面,顶面成为一个逐渐消失的边界。
三个新空间▲
设计除了西南角3米见方的玻璃盒体,几乎完全延续了建筑外部的建造特征。新的设计克制的调节内部光线和外部景观的戏剧效果,新的书局,之前的会堂,以及周围更加年代久远的老村子,形成了连续生长的聚落文脉肌理。
建筑内部轴线对称的布局,同相对独立的三个不同的楼梯台阶引导的三条起伏的竖向动线,形成视觉和穿行体验的复杂性,静谧和开放,围合与通透。
主入口正对一个通高的宽阔走廊,一侧是整齐排列的书架,而靠外墙的一侧则是白色实体墙面上巨大的无框玻璃窗洞,透出旁边小巷的灯光,和偶尔闪过的村民匆匆的身影。转过走廊的尽头,是阶梯状的阅读空间,沿台阶阅读座位一侧的建筑实墙上开出面对峡谷的大窗,这里也是书局聚会分享的场所,作家阿乙、诗人余秀华等都曾经在这里和游客村民分享他们的故事;拾阶而上到达突出建筑之外的观景平台,这里也是村中浏览山峦风光的最佳位置之一。另外两条动线分别是到达书局中心悬浮的冥想空间的直跑梯,和串联咖啡座席以及两个研讨聚会空间的功能性路径。
每个作为浏览、阅读或交流的空间都有其明确的围合边界,同时保留读者和自然,读者和空间,读者和读者之间对话的透明性。
设计师:张雷、戚威
04.太阳公社
太阳公社是一个社会环保型的项目,建筑师以当地的材料毛竹构和溪坑卵石,建造了这间适于田间地头的茶棚猪圈,造价低廉,但是却易拆卸和重修。
屋顶的毛竹构的编织发动了当地所有村民。正如太阳公社的理想:“让每一颗在尘世中奔波的心有一个地方得到休息。”这个乡村里的乌托邦同样也是对手工艺的一次复兴。
太阳公社地形狭长,所有的稻田、猪舍、鸡舍、兔子谷、羊谷都像树干一样,在一条长3.6公里的公路为轴向四周延展。公社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以路口的石桥为界,汽车不得跨桥。步行与搭乘越野电瓶车是进入农场仅有的两大途经。
猪舍的建筑材料轻竹、卵石、茅草等,都来自于当地。为了保护农田,猪舍不做地基,只做了10个石墩,上面用竹构架连成一片,靠自重来稳定。轻竹的搭建非常方便,五六个人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搭建起来了。劳力同样也来自于山区。
为了让猪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让整个猪舍两边对外通风,茅草的长边也形成有效的屋顶防水系统,又能保持呼吸性,气流可以加速吹干茅草,防止腐烂和蛀虫。
设计师:陈浩如
05.油茶工坊
村庄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保存较多,村口闲置的油茶工坊位于路边下沉场地,面临山涧溪流,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
工坊采用传统木结构和夯土墙建造,内有一个水碓子和两套木质的榨油机。这座传统油茶制作的工坊已荒废多年。
轴测分析图▲
工坊进行了扩容改造,成为村民和游客共享的山茶油制作工坊和体验休闲空间。同时延续在传统村落改造中的建筑针灸策略。
项目保留主体建筑和室内的木制设备。空间向外扩张在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室外的休闲凉亭提供了面向山涧的观景平台。外圈扩建部分包裹围绕老工坊,外墙直接使用溪涧卵石,作为周边梯田和溪水自然景色的延续。
石墙沿用当地常用的做法,即将卵石对半剖切砌成平整墙面,同时暴露卵石内部质感和颜色,和老旧的夯土墙形成对比,在工坊新旧层次间不断创造里与外的转换。
屋面的高低变化不仅标识出不同的空间功能,同时也将自然光引入各个空间。工坊改造全部采用当地的材料和建造方式,这也使得建筑更好的融入当地环境并且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实现。
06.村民中心改造
这里是个八十年代盖起来的村子,四周被稻田包围,有两三条水道穿行其中,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改造平面图▲
改造的目的是营造一个城市人梦想中的“乡村”:安静、田园、放松、有趣,服务于从上海开车一小时来这里体验乡村生活的都市人。
入口处通过院墙的开口与铺装的边线界定出既属于院内,同时属于院外的空间。这样一个是廊,是门,是桥,又是窗的构筑容纳了坐、窥、行等几组行为,为两个院子之间的连通提供了不同方式。
通过结构改造和加固,把旧建筑一层的梁和楼板锯掉,让旧建筑呈现出其最大的空间潜力——一个10米通高的单跨大空间。这样进一步模糊室内外的边界:室内大厅对于室外空间来说仍然是室内,而对于小房间来说,这里却是有阳光和植物的室外,使其成为村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通过顶部结构加固,把旧建筑南立面的五开间彻底打开,并在原建筑南侧3.6米处加盖一堵高墙,让其成为新的空间界面。这样一来,原来隐藏在墙身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被显露出来,成为空间中的主角,我们保留了原来的混凝土激肌理和立面大梁被锯掉后在柱子上留下的切口,让建筑改造的操作得以体现。
在旧建筑前加建四组角部相连的坡屋顶房子,围合出四组互相连通的院落,空缺处形成两层贯通的天井,让上下层空间在多处连通。在新建部分做一层挑檐,降低尺度,并定义出一层的室内外的连通空间。建筑南侧的树木和田地自然流入院内直至室内,进一步挑战既定的建筑院落内外关系。
原建筑北侧一排低矮的民房和建筑之间有一条三米宽的巷子,使用率很低。我们通过把建筑北侧首层墙体向建筑内侧移,打破原有建筑边界,让街道走进建筑,让民房和墙围合成尺度宜人的檐下空间。
设计师:闫明、赵明希
07.拾贰间美学堂与琴舍
“拾贰间美学堂”,它是一个老建筑改造项目,原建筑是典型的胶东民居形制,瓦顶、毛石外墙,它曾作为乡村小学教室使用,但改造前已经闲置。因为有十二开间,当地人称之为“十二间房”。
原建筑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为六开间、三开间和三开间;十二间沿街一字排开,形成了区域的主要街道立面,也定义了村庄的主要风貌。
建筑背身毗邻一崖壁,且与崖壁之间形成三角形空地;崖壁山石形态奇峻、自然,很有中国传统美学意境。建筑东侧为村内近年加建的公共厕所,形象欠佳,且使用率不高。
因为建筑风貌特征鲜明,且保留完好,建筑质量也较好,所以设计团队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适度改造,使之适应新的使用功能,并具有时代气质。在功能方面,新建筑将作为拾贰间美学堂被使用。
平面图▲
原本隔绝的三个空间被打通,整个空间被分为教室、展览区、阅读区三个部分。其中教室区域相对私密,与展览和阅读区域有门分隔;展览区和阅读区是新建筑的公共区域,开放、通透但又有层次,呈现出欢迎公众姿态的同时,又尽量保留原建筑厚重的民居特征。
建筑的流线跟随功能进行重新的梳理,被重新设计和定义的主入口被安排在展示区域,设计师采用了黑色钢板,建构一个半露天的门头,一方面给予了建筑入口标志性,另一方面新旧的对比又进一步提示了两个独立的建造年代。
展览区不大,空间也相对单纯,“白盒子”的处理模式更有利于未来展品的布置和展示,入口的“影壁”既适当组合视线,又为前言和展墙提供了依托。
展厅北侧外墙开一个洞口,将原来封闭的室内空间与建筑背侧的山石形成对视,材料也使用黑色钢板,与南侧的入口遥相呼应,暗示了新元素的贯穿性,以及设计师希望将人引向建筑背后山石区域的意图。
展览区的一侧是阅读区,两个区域之间由双坡顶建筑剖面形的哑巴口(无门的洞口)分隔。阅读区布置有书架和展桌,用于摆放与区域和国学有关的书籍和文创产品。
北侧墙面结合原有的窗户,将书架与座椅一起设计,形成了人、建筑与物品之间的契合关系。原建筑的屋顶被保留,并部分暴露,结合新的室内饰面材料,形成新旧对比和明暗对比。
设计团队希望同时满足使用者视觉和触觉的不同体验:在视觉层面,要随性、野趣;但在人手可触摸的区间内,务必精致、舒适、柔软,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体验。这就是琴舍希望给使用者传达的气质。
设计师:何崴
08.喜悦公社
借助周围的生态环境,将占地0方的农业玻璃大棚改造为田园综合体,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实现与休闲观光、文化创意功能相结合的新型业态,推进湘家荡旅游区域“农文旅”的融合发展。
平面布局概念图▲
建筑的团队通过用现代的设计完成现代农业自身的空间升级、为城市人口回到乡村消费提供别致的空间载体、用场所的创新去点亮乡村文化的创意火花三个步步为营的设计策略,揭示了一种基于现代建筑理论和建造框架的实施可能性。
第一变,深用现代的设计完成现代农业自身的空间升级。将简陋的农作物大棚“变身”为现代农业的加工和体验场所,是为“食集”。
设计首先强化了建筑的外部形象,几何序列的大棚坡屋顶和单元重复的元素,营造出独特的韵律感。攀援绿植为整个外立面赋予了浓浓“绿意”。建筑顶部天窗设有活动遮阳系统,白天可为活动场地遮阳隔热,冬季增加日照,起到保温作用。
这个过程没有太多复杂的技术壁垒,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带有风扇的水帘系统,利用风扇吹动水帘,导致水蒸发吸热的原理,从而达到夏季通风降温效果。整个公社的建造方式具备高度的施工完成度,简便可行,回应着农业空间的可持续和复制性。
第二变,为城市人口回到乡村消费提供别致的空间载体。
在层高六米的空间里,以一米见方的结构单元堆叠形成立体景观,打造出开放而内向的购物场所,是为“市集”:它市集汲取了传统市集形式,贸易点散落在大棚下的各个角落,并在局部形成街巷。琳琅满目的有机农产品和精加工的农副产品、服饰、布艺等等,向都市人群传递了一份绿色、原质的健康理念。
设计的布局进一步从传统民居文化中提取“聚族而居”的村落概念,在整体空间的上方构建错落有致的活动空间,而下部作为辅助功能,提供聚会、接待、轻食加工间等空间,丰富了市集的服务概念。
第三变,用场所的创新去点亮乡村文化的创意火花。
拾级而上”的体验强化了农业空间的属性,将“吃”“玩”和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
设计师:朱晓飞
09.村民活动中心
该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关中”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乡村承载了愈发重要的责任,本项目的落成也旨在通过一个好的设计重塑乡村建筑应该有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满足农村居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同时加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镂空的砖墙立面运用现代的建造手段表现传统材料,灯光透过镂空砖墙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首层平面图▲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本项目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乡村综合体”,包含了老年幸福院、乡村卫生院、乡情村史陈列室、村民信息服务站、乡村产业展示平台、文化活动中心、读书学习室、精神文明宣传中心、乡村大戏台、室外体育场等十项内容,旨在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村生活。
传统文化和审美的衰退导致了今天大量乡村建筑的低劣品质,对于美好的乡村环境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本项目希望用一种水平展开的抽象性姿态重塑乡村建筑应该有的特质——平和但不失身份。
建筑布局延续了中国传统的院落住居模式,并进行了当代转译,把复杂的功能消解在三进“院”的空间层级里面,即形成了传统“层”的概念,又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向度制造了“院”与“房间”的多重变化。内外空间在此有效穿插,形成了大量的开放性空间,满足了村民多元的生活、交流、学习等需求。
采用不同尺寸的砖块和不同的堆砌手法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红砖是当地能够提供的唯一材料,某种程度也成为了此时此地的回应,因此红砖作为一种砌体的体量表达成为了建筑呈现的最终语汇,砌筑没有追求过多变化,而是追求极度纯粹的真实性,在这里面包含了农村施工队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人工温度,一切的“糙”就显得合情合理,在最终表现中反而有了一种乡村应该有的质朴感,因此也分外动人。
设计师:吴瑞、李少翀
10.和盛书院
近些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产阶级受到交通、住房、环境等“城市病”的影响,想要向外伸出触角。
同时,留在乡村的传统农耕人口,还在延续传统的生产与生活。而这就是一次基于田园场景中的新田园主义哲学的空间实验。
老房子的顶部加横板成为一个露台,和田园生活馆之间以几条简单的横线融成一体,新旧融合共处。
和盛书院中间是一个类似四合院一样四面围合的院落,设计师通过改造将它变成一个中心讲堂。
院落的上方以高耸的天井封闭,塑造出空间的仪式感。
设计师:邹迎晞
深圳市深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