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们插花是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如果追溯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花引起人们的注视,以至于重视,是由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审美。尤其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花文化一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紧密相连。
距今-年前,我国先民就在自己的器物上留下花的印记,在原始的农业耕作过程中,先民们把花的繁衰与自身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也许先民们当时还无暇顾及花朵的婀娜多姿和绚丽多彩,他们仅仅是把花当成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图腾来崇拜。花就是当时先民们的神,他们把花画在陶器上用来祭祀,或盛食、水。花象征着丰收,让人们得以温饱,花象征着繁殖,让宗族多子多孙,生生不息。
我国的象形字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对“花”字探究,我们可以更加理解“花”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
“华”是“花”的古字,古代的“华”字是繁体,像花叶下垂形,本义是花。由“华”字衍生出许多美好的词汇,如:华丽、华彩、华年,光华、荣华、豪华、繁华、精华、才华以及风华。“华夏民族”一词中的“华”字,是华夏先民们为了使自己的民族永不衰败,而用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花”为自己命名。
“帝”是“花蒂”的象形。当前不少人在国学论坛上争论“帝”字的起源和意义,有人认为“帝”字产生于祖先崇拜。小编比较倾向于“花蒂之说”,帝是花蒂的象形字,因为在古文献中有“帝者”生物之主。
通过上述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出花的原始出现与人的生存发展相关,从三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对花的审美意向,并通过花来传情达意。三代是指我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我国就有了对花卉的记载与研究,相传夏《夏小正》一书上,就描述了许多花木的开花季节与生长环境,这一时期记载花木的文献还有《山海经》《周礼》《诗经》等等。其中,《诗经》中有:“唯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句子,这时的赠花不仅仅委婉、浪漫的表达了年轻人的爱意恋情,花还含蓄隐秘的象征着繁衍后代的情结。
秦汉时期,秦时有上林苑,其中有各种花木,在汉朝的《古诗十九首》里有许多通过采集花卉表达情意的诗句,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原道”等等,汉朝便有了花器,专门用来插花使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插花是佛事六种之一,对我国的插花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插花进一步发展,有了手捧花、胸花、头花等等,同时民间插花往插花艺术的方向发展。比如,追求造型艺术,把插花作品的三个主枝比喻成“天、地、人”,使插花作品产生审美意境。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是我国插花迅速发展的繁荣时期,人们给花选择了“生日”,为弄你二月十五日。犹如白居易所吟“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插花艺术有宫廷插花、民间插花和佛前供花等。花材有牡丹、荷花等;花器有盆,插花作品简洁素雅。
宋朝时期。宋朝时期我国的插花继续发展,最大特征是在插花作品感性审美的基础上,注重理性的审美意象,对我们现代人的东方式插花影响比较大的是“花德”,即插花作品表现人的品格,寓意人的道德。
宋朝宫廷插花阵势极大,在宫廷之内“安放花架,花器是“水晶玻璃”等名贵之物,甚至到了“以花为帐”的规模。
文人插花日渐成熟,他们用花随意,借花抒情,崇尚清秀,表达了文人自己的情绪,比如,陆游的《岁暮书怀》中有“世事从来不可常,把茆犹幸得深藏。床头酒瓮寒难熟,瓶里梅花夜更香。”的诗句。
宋朝花篮的插制极为丰满,花篮布局合理,充分展示着花材的自然美态。花卉开始被人们赋予人的品格,常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喜用松、竹、梅、兰等寓意深刻的花材,用以表达人生抱负,理想之主题。比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逋将梅花写得俏丽脱俗,不畏严寒,表达出诗人孤傲清高,淡薄时事。
花器在宋朝有了相应的发展,如三十一孔慈花盆,是专门用来插花的花器,南宋开始以竹为花器,后传入日本,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元朝时期,插花与世道好坏紧密相连,元朝的插花艺术一蹶不振,原因是政局不稳定,插花主要是继承宋代的风格,人们借花消愁,插花风格自由随意,出现了心像式插花和自由式插花,所谓心象式插花,是指插花作品随心所欲,表达不可言传的想象与期望,自由式插花,是指插花式自由潇洒,不拘一格,表现人们闲散,淡漠与伤势的情绪。
明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插花艺术、花型创新多变,艺术理论等各方面,都具有了全面的发展,插花作品花型多变与新颖,插花著作较多,如《瓶花三说》《瓶史》等等。明朝插花愈加使花卉社会化,把花卉纳入社会审美的范畴,如: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莲、菊、兰为“风月三昆”等等。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流行的是写景式插花和谐音式插花,写景式插花是模拟自然景观,以盆景的形式创作出的插花作品。谐音式插花是借花材和饰物的谐音,创作出的插花作品。现在人们插花也常用这种寓意,表达良好的愿望。
清朝末期到20世纪70代,我国的插花艺术似乎销声匿迹了。这一时期被专家学者们称之为“中国插花艺术的停滞期”或“中国插花艺术的倒退期”。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插花艺术在华夏大地上重新蓬勃生机的发展起来,各式各样的带有现代审美意味的东方式插花是层出不穷,不同形式的插花协会,研究会不断成立,插花赛事、花卉博览会不断举办,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活动频繁发生,插花艺术发展的大好形势,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以上是中国的插花发展历史,还有国外插花艺术的发展史。西方插花的艺术源头在古埃及,人们在古埃及墓里发现有插花的壁画,也许当时他们的插花与现代插花意义相去甚远,但他们把鲜花采摘下来插在容器中的方法成为西方式插花的源头。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西亚与欧洲都有过很大的影响,插花艺术很快就由古埃及传至希腊、意大利、荷兰等地,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完整的西方插花艺术。
西方插花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色彩丰富,鲜艳华丽。西方式插花讲究色彩丰富而和谐,常用各种颜色的花材表现作品的块面和群体艺术效果,表现出热情奔放,鲜艳华丽的艺术风格。在西方式插花中色彩的表现十分重要,无论摆置于何处,都是引人注目。
第二,几何形状,块面对称。西方式插花的外形几乎均为几何形状,其外形构图最外围的顶点连线煮出。通常包含花材的形状和整体图案的形状,呈现出的形状为插花作品的花型,如三角形,半球形,椭圆形等。
第三,花材量大,以多取胜。这一特点是与中国和日本插花相比较而言的,中国和日本的插花传统艺术,讲究插花作品中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的充分展示,西方式插花则不然,往往使用众多的花朵造成几何形,叶材只是用来遮挡花泥或者辅助造型的,整个作品色彩艳丽,花材众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国家,那就是日本的插花艺术。隋唐时期我国插花艺术传入日本,当时日本政府派小野梅子来中国考察佛教,小野梅子返回日本也将中国当时流行的插花样式带回了日本。由于插花是随着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的,因此日本最初的插花作品也仅限于宫廷寺庙。公元8世纪初,日本花道萌芽,当时的花道还没有规律,更没有形式,到公元9世纪,插花逐渐从寺庙传到宫廷和贵族府邸,由于中国瓷器的大量流入,他们开始在器具中插花。
虽然日本传统插花来源于中国,与中国插花同归于东方式插花,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都是采用自然式不规则布局和线条式构图,同时重视花材本身及组合的含义和象征性,以清雅的色调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崇敬和热爱。但是,日本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文化习俗不同,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日本插花自成一体,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日本人民终于向世界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创造-花道。现在日本插花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日本社会及家庭所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并成为日本人民美化生活、展示日本人民审美情趣的重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