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了解更多
1
美丽乡村东石潘山村怎么练成?
??微景观成村民休闲好去处
导语
臭水沟成了喷水池,垃圾堆变身小庭院,家家踊跃献地、捐资支持环境整治,户户争当卫生先进家庭……近年来,在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村,干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高涨,原本老旧的潘山村华丽转身,成为处处有美景,点滴是乡情的新潘山。大家脸上洋溢出的开心笑容,也成为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的生动注脚。
在年晋江市委农村工作会期间,潘山村作为先进典型,迎来了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带队,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组成的调研团。
在大会上,潘山村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花钱少见效大等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多次获得晋江市领导点名表扬。连日来,一拨拨考察团走进潘山村,潘山一时成为“网红”村。那么,潘山村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都有哪些亮点举措和可供借鉴的做法?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记者_许春秦越文图
小事入手人人受益
群众参与蔚然成风
主动借地献地支持建设,在潘山村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今年来,村民主动出钱支持人居环境整治成了新风。
日前,村民吴文田、许爱真、吴贻选等人陆续来到潘山村委会,打算自己出工钱,让村里先整改自家房前屋后的水沟和小巷。见村里废旧空地被改造得美观又整洁,村民张永安联合了五六户邻居,主动出借多平方米的祖厝空地计划给村里建休闲小天地。同时,他们还愿意分担工程费用的30%。每天看着村里的变化,村民吴文建也想出钱改造自家多平方米的闲置空地。
“需要整改的地块还有很多,村民们都在期盼早日改到自家门前。”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鸿材笑着说,如今,村民已出借、村里还来不及改造美化的土地就有一万多平方米。
而就在年底,潘山村刚开始建设美丽乡村时,缺钱、缺地、缺人三大难题曾让村两委一筹莫展。刘鸿材说,当时潘山村村财只有几千元钱,可供改造的用地少,村民也多是抵触、观望态度。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潘山村紧抓晋江市美丽乡村建设和东石镇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政策利好,从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小问题改起,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情做起,让人人看得到成效,人人感受到利益,从而带动人人支持、参与乡村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年,潘山村累计拆除面积1万多平方米,清运垃圾0多吨;村道两侧借地绿化多平方米;整治沟渠多米;村民房前屋后道路硬化、美化多平方米;建设微景观、微菜园12个;打造休闲广场多平方米。一个个原本脏乱差的垃圾围、猪圈、卫生死角、厕所被清理拆除,有的铺上透水砖拓宽了路面,有的建成微景观美化了环境,有的化身休闲小公园造福了村民。而拆下来的石块、砖头、瓦片等则被重新利用到景观建设中,旧物焕发出新生机。眼见房前屋后迎来大清洗、大整改、大转变,村民们不禁喜笑颜开。
??改造前
??改造后
“村里来给我们改造,方便了我们自己也能方便别人。”年3月初,在给村民刘天时门前道路硬化时,村里动员刘天时将庭院一起硬化,并作为公用空间方便往来车辆在此调头。经过协商,刘天时不仅同意此举,还主动承担了一半的费用。“村里变化看得见,环境好了,大家生活更开心。”刘天时高兴地说。
去年在翻建房屋时,村民吴助为了给村中道路让出1.8米宽的距离,特地修改房屋设计方案,将大门方向调转了°。“退房让路是大家都在做的,要让路我原来的庭院就比较小,所以还不如干脆把庭院掉个头改到路边这一侧,大家都宽敞。”吴助笑着说,别人都能让地,他也不能落后。
干部带头党员争先
党建引领气势如虹
在潘山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强化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党员争先,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会定期召开支部会议和两委会议,讨论每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分析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不管遇到什么难题,两委班子都拧成一股绳,观念一致地抓落实。”刘鸿材说,如在推行借地、拆房等难点问题上,基本都是党员、干部走前列。
老党员郑永木就带头参与了拆房让地和借地绿化。早在几年前,村里开始动员群众借地让路时,郑永木就主动拆除了部分厂房。他介绍,他家边上的主干道原本很窄,到他的厂房处就断了,附近村民要通行得绕一大圈。“当初想着拆了厂房,这条路就通了,以后才能有更好发展。”如今郑永木的愿景已逐步在实现。
后来,潘山村开始整治人居环境,郑永木又带头无偿借出了40多平方米的地,供村里建微景观。此举也带动、促进了潘山村借地、让地之风。
在闽南地区,拆祖厝、转移祖神牌也是困难重重的事。但如今在潘山村,此举也获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日前,潘山村又拆除了多栋废旧房屋,移出近百个牌位,打算用该地块建设潘山村文化中心。记者了解到,像这样集中拆除多栋废旧房屋,空出连片的地块,潘山村已有3处,其中2处近2千平方米,一处4千多平方米。
“每个地块牵涉的群众多,房屋情况复杂,动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刘鸿材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老人会成员等都积极作为,主动做工作当表率。“只要拆到哪个党员干部、老人会成员的老宅或者亲戚的房子,就由该党员、干部、老人会成员主要负责相关工作。”
年底,潘山村开始对一处11栋废旧古厝进行拆除,计划用于建设篮球场和小公园。该处的拆除工作就首先从刘鸿材的祖厝动起。当时,考虑到村民难以接受卖祖厝的做法,村里就以向村民‘借地’的方式来变通,并通过中青年一代给老一辈做思想工作,攻克下了11栋古厝土地“出借”一事。
去年底,党员张子稽主动给20多户村民做工作,动员大家将共有的一处多平方米的地块借给村里。据悉,该地块为潘山村张氏的祖厝,因为产权关系繁杂,已经年久失修,长期荒废。成功动员相关村民同意后,今年,这块地将用于建设潘山村亲子园和木雕展示区。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潘山村还将党建元素融入景观建设。潘山村村主任吴万友告诉记者,在拆老房子过程中,村两委发现了一块刻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字样的旧石条,石条上方还有一颗五角星浮雕。“这块石头很有历史意义,当时已经断成3块,我们将石条拼接好后,又以这个为启发,结合闽南出砖入石文化,建设了‘传承红色基因’微景观,并将石条嵌入其中,形成特色。”吴万友说。此举,随后也成为潘山村微景观建设的一大亮点。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时时处处可见美景
“在一年多的整治建设中,我们共花费了多万元。”刘鸿材说,能做到花钱少见效大的秘诀主要在于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在一处“思源井”微景观建设中,潘山村做到了留旧留魂又留乡愁。此处原本是一个脏乱差的三角区,还有个气味难闻的旧厕所。在改造中,旧厕所被拆除,老树、古井和旧墙被留下。杂草地铺上红砖、鹅卵石,旧墙边种上花草、绿竹,从旧房子拆除中保留下的来石磨、石敢当等老物件被搬了过来,化身成景观中的神来之笔。微景观的墙壁上还配上古色古香的